相傳,清朝乾隆年間,鶴峰縣有壹農戶唐姓人家系有壹子,名十八,三口之
家以農耕為生。勤勞的老兩口有壹絕活的面食手藝,閑暇之時,遂做面餅到集市上換取少量的錢財與衣物。幾年後,老人年事已高,兒子十八娶了媳婦,兒媳孝順之至。把公爹公婆交給他的面餅手藝傳承了過來。並且每天壹大早上親手做出各種口味的面餅端上桌子以做早餐,公爹公婆稱贊不已,每天如此,壹家四口其樂無窮。鄰村的百姓都對此戶人家敬慕不已。後來乾隆皇帝微服私訪遊玩到此聽說有這麽壹戶人家。遂慕名而至,品嘗了這位聰明又孝順的兒媳親手用麥面、粟米、佐料若幹做的餅子,當時稱贊叫絕,還命禦廚來此學制這種手藝。此後在每年年底的君臣會議時和大臣壹起享用這種餅,後人為仰慕留念這戶人家稱此餅為唐十八公婆餅。也叫“敬孝餅”就這樣首創了流傳至今的唐十八公婆餅充分展示了先人的廚藝和智慧,並充分體現了中華悠久歷史的美食文化與中華兒女對父母的敬孝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