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是漢末三國時福建道士董楓的壹部字典。他在山中異地居住,為人治病,不拿錢不拿事,使人大病痊愈。他種了五個杏子,但有壹個很輕。這十年,他數了十萬多株,變成了壹片森林。董楓出山後,人們在杏林設壇祭祀這位慈祥的道士。後來,人們在董楓隱居處修建杏壇、真壇、仙壇,紀念董楓。
擴展數據
“杏林”典故:途經李中(今安徽鳳陽)看病治病時,董楓制定了壹個奇特的規矩:看病不收費,但重病者痊愈後,要在他居住的山坡上種五棵杏樹;如果病情較輕,就種壹棵。由於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遠近的病人紛紛前來求治,幾年間種下了壹萬多棵杏樹,成了杏樹。
杏子熟了,董楓寫了個通知,規定來買杏子的人不用報告,只要留壹桶小米,自己去摘壹桶杏子。他用杏子換糧食來幫助窮人。據說每年有2萬到3萬貧困和疾病的人接受東風的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