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源於春秋時期的晉國,為紀念晉國公的朝臣、介子推。晉國的兒子重耳流亡國外19年。他被護衛跟隨,立下了汗馬功勞。重耳回國即位,也就是晉文公。介子推背著母親,躲在綿山。晉文公去找它,但是他找不到。因此,他讓火燒山離開,試圖消除這種差距。
沒想到介子推和母親抱著壹棵大樹,寧願燒死也不出山。可悲的是,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名界山(即山西介休縣界山),並下令將介子被燒死的日子定為清明節。之後每年都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