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粿最初是寒食節的食俗,後因清明節與寒食節的發展,被賦予了清明節。寓意壹年吉祥如意、平和安康。清明粿是清明節祭祀先人的祭品,人們通過模具將願望印在清明粿上,祈求獲得祖先和神明的護佑和祝福。祭拜過後吃下清明粿,則相當於許下的願望得到明神和祖先的應允,壹年都能吉祥如意、平和安康。
清明粿制作材料
吳偉棟收藏的壹套清明粿制作工具同樣來自居民家中,也是民國時期的,包括模具和走錘。吳偉棟說,清明粿最早是從明清時期開始流行的,口味大致分為甜味和鹹味的兩種。制作原料除了艾草和鼠鞠草之外,在裏面還會加入糯米粉,白糖,大米粉,芝麻,豆沙餡,冬筍丁,臘肉丁等。清明粿的形狀有的像是餃子,而有的會制作成壹個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