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大雁南飛,農民揮鐮刀收割谷米的金秋時節,永登的孩子們總會拍手唱那首古老的兒歌,“鵝,鵝變犁頭,小米變黃吃疙瘩”。
永登地區盛產糯米,有油有粘有甜。“疙瘩”是永登人用面粉末做成的壹種雜糧食品。現在也可以用玉米粉代替碎面粉。做“疙瘩”時,先用開水將面條剁碎,然後分成小球,用手在中間揉成團,用煮熟的面條裹上豬油、蔥花和椒鹽。球揉成球,大的像拳頭,小的像雞蛋。放在鍋裏煮,然後撈出來倒進湯裏。豬油的香味,面碎的甜味,蔥花的鹹味,大大增加了人的食欲。
有“紅糖玫瑰餡”、“肉丁菜餡”、“核桃棗泥餡”(有的不加任何餡)。
澆在青春痘上的湯有青春痘煮過的“米面汁湯”,蔬菜和蘿蔔混合的“蔬菜湯”,更有講究的是“肉丁湯”。人們把“肉丁肉末湯”澆在填滿豬油和蔥花、椒鹽的“疙瘩”上,就把這種飯稱為“裏外香”。
(目前還沒有圖片,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