萵苣俱樂部的歷史發展
後來萵苣與觀音信仰聯系在壹起,“在珠三角務實重商的社會氛圍中發展起來,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4(中山大學葉春生教授)。舉辦生菜會的目的變成了要錢要孩子。萵苣節的日期定在農歷正月二十六,在觀音寺附近。活動除了看戲曲,聽音樂,還有拜觀音,摸螺螄,討小孩,吃萵筍包是必不可少的活動。萵筍包的材料幾乎都含有寓意,比如萵筍賺錢,粉絲象征長壽,酸菜表示子孫後代,蚌肉表示高貴與發達,韭菜表示時間長。吃了萵筍包希望人財興旺,長久發展。清末民初,生菜如火如荼。俗話說“正月生菜會,五月龍母生日。”可見萵筍將成為廣州和南海漢族人的盛大節日。1986年,南海縣官窯鎮、鹽步鎮對傳統的萵筍節進行徹底改革,會期改為元宵節。在內容上,摒棄了迷信和陋習,以醒獅比賽為主要競技項目,利用萵苣節* * *追憶鄉愁,與各方交往,進行貿易洽談和物資交流。據統計,改革後首屆生菜黨參與人數為65438+萬!可見,生菜會這種深深植根於嶺南沃土的民俗,依然有著巨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