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大全 - 中國古代吃面食是什麽情況?

中國古代吃面食是什麽情況?

中國早期的面食統稱為“餅”。漢魏時期有“烙餅”(燒餅)、“胡餅”(芝麻燒餅)、“湯餅”(片湯)、“籠餅”(無酵蒸餅)等多種品種,但面條不發酵。發酵面粉制成的饅頭最晚出現在晉代,最初被稱為“蒸餅”。魏晉時期所謂的“饅頭”就是今天的小籠包,但“小籠包”這個名稱直到宋代才出現。餛飩比餃子出現的早,隋朝把它做成月牙,就成了餃子。餃子保存在新疆吐魯番壹座唐代墓葬中出土的木碗中,表明唐代吃餃子的習俗已經傳播到偏遠地區。湯面最初叫“湯餅”或“煮餅”,與後來的面條不同。宋代以前的湯餅其實是壹種“片湯”,用手撕面,不用刀。砧板、刀、棍等工具在唐代開始使用。刀削面湯被稱為“索面”或“濕面”,在北宋後期逐漸流傳開來。到了元代,面條被加工成“掛面”。

數據來自七年級下冊,歷史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