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周鹹德六年(959),周世宗柴榮北伐回京不久就死了。趙匡胤生前被任命為殿前都督,掌管殿前皇軍。次年(960年)壹月初壹,北漢與契丹聯軍侵犯邊境,時任德軍守時校對員的趙匡胤奉命防備敵軍。[2]?第三天夜裏,軍隊在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20公裏的陳橋驛(今河南省封丘縣陳橋鎮)叛變。次日早晨,士兵們擁立趙匡胤為皇帝,史稱“陳橋兵變”。大軍隨即返回京師,後周恭帝柴宗遜即位,趙匡胤即位,史稱“宋”、“北宋”。
在位期間,趙匡胤致力於統壹全國。按照宰相趙普“先南後北”的策略,先後消滅了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直到弟弟宋太宗趙光義在位,又消滅了吳越、張泉、北漢,才完成了統壹全國的大業。961和969年,趙匡胤兩次“壹杯酒放軍權”,解除禁軍將領和地方藩鎮的軍權,從而解決了唐中期以來地方士卒自給自足的局面。設立“封樁倉”存放錢、絲、布,使後金曾祖父石敬瑭贈給契丹的十六州得以贖回,但未成就死了。
165438+976年10月6月4日,趙匡胤去世,享年49歲,在位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