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這個條件,我們再來看看蘇聯和華東的巨大變化。蘇東問題,雖然有西方國家政治滲透的原因,但不是主因,因為滲透是雙向的,只是外因,外因只能通過內因發揮作用。在我看來,經濟仍然是決定政治走向的最基本因素。當然,蘇東經濟發展落後於西方的原因很多,有現實因素,也有歷史因素,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國家資本的掌握者。
二戰結束後,民生蕭條,什麽都要做。恢復經濟是所有國家的首要任務。但短短幾年就進入東西方冷戰,各國經濟發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嚴重影響。資本自由流動的優勢此時開始在西方國家發揮作用。通過合理正常的資本運作,可以有效緩解國家強制性法令帶來的負面效應,西方國家的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那些生活在東西部夾縫中的“四小龍”,經濟發展蒸蒸日上。
另壹方面,在蘇聯和東歐國家,國家資本全部集中在政府手中。計劃經濟體制下雖然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但必然會優先考慮壹切可利用的資源進行政府的強制行為,失去資本的自由,這對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是有害的。再加上蘇聯當時實行的壹些錯誤政策,比如東歐國家建立“經濟互助協會”,名為加強國家間合作,實際上加強了對東歐國家經濟的控制,這些措施極大地破壞了東歐國家原有的經濟基礎,進壹步惡化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經濟的長期惡化必然造成人民生活多年無法改善和提高。我相信這也是民眾普遍不滿的最重要原因。這種普遍的不滿,壹旦與西方的政治滲透結合,再加上對西方國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壹種期待,勢必會結合成壹股強大的力量,面對本國政府的冷漠(甚至有些國家的人民面對外國占領軍的槍炮坦克!),那麽政權更叠將不可避免!這也是蘇聯東歐巨變幾乎是壹夜之間發生的原因。
質變的飛躍離不開量變的積累。如果蘇聯和東歐國家的執政黨把工作重點放在經濟發展上,也許巨大的變化就不會發生,也許會發生在西方,也許......無數的可能性無法取代歷史或解釋現實。
看看中國的改革開放。十壹屆三中全會後,黨和政府開始全面掌握和發揮資本自由流通的優勢,經濟開始高速起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和提高。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知名的經濟大國。但是,由於過分強調資本的自由流通,不可避免地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勞資糾紛、資源過度開發、浪費嚴重、貧富懸殊等問題層出不窮。很多地方“唯資本”、“唯財富”、“唯政績”的思潮風起雲湧,但很多基層民眾的聲音卻很難被政府傾聽和重視,民生問題根本得不到解決。壹些地方政府和黨組織已經嚴重脫離群眾,甚至站在了群眾的對立面!我們周圍的壹切,就像資本主義早期積累時期壹樣,陷入了無序狀態。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從量變到質變的積累,蘇東巨變是前車之鑒。在這裏我只能希望我們的黨和政府能夠盡早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