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雲南省,其中大部分位於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70%以上的土地屬於亞熱帶氣候,而壯族多居住在平壩濱水地區,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物產豐富。農作物壹年可兩熟或三熟,適宜種植糯米等水稻,故稱“水滸”。其中廣南的八寶飯尤為出名,壹度是貢品。文山的“三七”在世界上久負盛名,丘北辣椒、富寧八角等調味品頗有名氣。
壯族人的主食是大米,擅長制作糯米食品。五色糯米飯、米糖、烤方(大粽子)是節日最精彩的看點。花米用各種顏色的植物的汁液染色,然後蒸熟。粽子的種類很多,而且都很大。壹般每個1 kg左右,形似枕頭。廣西寧明縣春節做的粽子,方桌大小。用芭蕉葉包裹,裏面是豬肉,裝在水缸裏。連續煮7天才能熟。
人們提著大粽子在街上遊行,向把手獻祭。有壹種棕櫚葉做的粽子叫“馬蹄竿”,是用草木灰把糯米染成黑色,加入八角粉、臘肉等做成的。
廣西靖西壹些地方過年都樂於吃“鳳磨”飯,這也是壹種大宗巴。方法是將糯米與鹽、五香粉、胡椒粉、姜混合,用冬精(壹種植物)葉包在竹筒或方裏。糙米餅裏有很多肉餡或綠豆餡。糯米花和糯米糕都是甜食,節日裏經常吃。日常的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北京白菜(大白菜)、大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羽衣甘藍、空心菜、蘿蔔、苦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是蔬菜。煮是最常見的,還有腌制蔬菜的習慣,如酸菜、酸筍、鹹蘿蔔、大頭菜等。烹飪時加入豬油、鹽和蔥花。
壯族人愛吃任何壹種畜肉,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壯族人還喜歡打獵和烹飪野味、昆蟲,在某些地區,他們還愛吃狗肉。豬肉也是整塊煮熟,然後切成方形塊,再放入調料回鍋。壯族人習慣把新鮮的雞鴨魚肉和蔬菜做成七八成熟,然後把蔬菜放在熱鍋裏炸熟再出鍋,這樣可以保持菜肴的鮮美。
壯族每年的飲食儀式都很講究,菜式和吃法都有自己的規定。比如“過年不吃團結緣(肉餡豆腐球),喝酒嚼肉不甜。”團結緣是用豬肉糊和豆腐、魚蝦等佐料拌成餡,做成九塊,油炸而成。主持人對宵夜“偷學”(偷偷去他國摘瓜菜做菜)非但不惱火,反而很開心。中秋的芋頭,春天的扁飯,鄰裏之間互贈新鮮感。
“十情節”舉辦喜事,釣魚,殺雞,蒸包子,備酒,享遍天下親友。每年水稻成熟的時候,都要過年味節,時間因地而異。飯前,每頓飯都要先盛好給狗狗吃。過去,廣西西山地區缺鹽缺碘。正月三十日慶祝“大脖子節”,人們捕魚撈蝦,吃糯米飯,把食物裝進空蛋殼裏扔進河裏,算是大脖子。五色雞蛋也是節日食品。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染成四種顏色,然後加入壹個天然雞蛋。經常和五顏六色的米飯壹起吃。孩子們把雞蛋串起來玩摸蛋遊戲。
有很多關於三七食療的研究。用三七的花、葉、根,做菜很有特色。除了治療外傷出血,三七越來越多地被用作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疾病和強身健體的保健食品。日本人還認為雲南三七有抑制癌癥的作用。
壯族人也釀米酒、紅薯酒、木薯酒,都不算太高。其中黃酒是節日和招待的主要飲品,有的黃酒叫雞膽雞雜酒,雞雜豬肝酒。壹口喝下雞雜酒和豬肝酒,把留在嘴裏的雞雜和豬肝慢慢嚼碎,既能解酒,又能當菜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