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每個假期都是在外婆家度過的。我的祖母有壹個大土爐和壹個大鐵鍋。烹飪過程是先煮米飯,然後炒菜。烹飪方法比我們現在使用的電飯鍋復雜得多。原料都是農作物稭稈,所以我在火力控制上有壹定的技巧。那時候我經常幫奶奶生火。
鍋巴飯在鐵鍋裏煮到合適的程度,瀝幹水分,然後倒入鍋裏,利用爐腔的余溫煮熟。將蒸好的米飯放入容器中,用稻草編織的稻草桶保溫,鍋內留壹層黃燦燦的鍋巴,酥脆焦黃。孩子可以直接用手拿著吃,就像吃了壹個大餅,特別香。也可以和米飯壹起揉成飯團。妳和60後70後的朋友有過這樣的經歷嗎?
然後奶奶把米湯倒進鍋裏,乳白色的米湯和鍋巴融為壹體,發出嗤嗤的聲音。我們這裏把這種做法叫做“燙鍋巴粥”。這種鍋巴粥軟脆,有米飯原有的焦香味。奶奶說吃鍋巴粥不會腸胃不適。
我的60後70後朋友對鍋巴粥有很深的感情,但現在我沒有條件自己做。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鍋巴粥可以用普通的鍋做,味道純正,不用去農家樂也能品嘗到。
材料:糙米和晚秈米各壹半。
練習:
第壹步:將壹半糙米和壹半晚秈米浸泡10分鐘,然後洗兩遍。鍋裏放涼水,米和水的比例是1: 6。水多的話米湯會比較稀,水少的話米湯會比較濃,所以水量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添加。
第二步:中間翻幾遍,感覺米飯中間沒有硬核,米湯呈乳白色,逐漸粘稠。準備壹個漏鍋瀝幹米湯,漏鍋下面用盆接住米湯。此時米飯表面的漿液不易被蒸汽滲透,可以在米飯中倒入適量的冷水稀釋,這樣蒸出來的米飯就疏松很多。
第三步:再次將鍋清洗幹凈,倒入米飯均勻鋪開,然後用筷子粘上壹些氣孔,蓋上鍋蓋燜壹下,然後開始用最小的火力燜米飯,每隔30秒移動壹下鍋的邊緣,讓鍋沿邊緣均勻受熱。
第四步:八到十分鐘後,可以從出風口聞到米飯的香味,關火燉兩分鐘,就可以打開了。取出蒸好的米飯,鍋底會有壹層金黃酥脆的鍋巴,燉出來的米飯松軟可口。
第五步:趁熱把米湯倒進鍋裏,把鍋巴翻過來再煮,香噴噴的農家鍋巴粥就做好了。
只有糯米才能做出濃稠的脆米粥,所以盡量選擇晚稻和東北大米來做。煮飯的時候可以用手指捏壹下。不要煮太久,手指能感覺到米飯沒有硬心。燜米飯的時候壹定要不停的翻動鍋邊,這樣鍋巴的脆度才會均勻。另外,家裏有孩子的話,把鍋巴和蒸飯捏成飯團,孩子喜歡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