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三位壹體”教育成長理念1

“三位壹體”教育成長理念1

“三位壹體”概念是“430”教育成長規律中“三”的具體內容,不僅適用於兒童教育,也適用於成人個人成長。把它建立在我的教育體系中,讓它分成三部分,也是在個性化教育探索的漫漫征途中的壹次積累和相遇。

原因

突然有壹天,我覺得我的教育出了問題。

那是2017的初夏。

那兩年,我在教育上更多使用的是心理情感接受方式。20年前,我們誤入孩子的教育培訓行業,從最早的智能化理性教育,到慢慢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提高學習成績,這是我們課外文化培訓追求的結果。

在實踐中,我壹直在學習心理學的各種理論和實用技術,並融入到教育中,嘗到了甜頭。

以前心理學主要來源於書本上的自學,但是到了2015,社會上心理學相關的培訓班越來越多,網絡也催生了YY課堂等學習平臺,壹下子加速了我對心理學的理解。

我熱衷於心理學理論和各種咨詢技術:沙盤遊戲、催眠、解夢、圖像對話、家庭治療、心理繪畫、音樂治療...我拿到了壹堆證書。

依托得天獨厚的課外訓練條件,我在自己的壹畝三分地上進行學習和實驗,不僅將各種心理輔導方法融入到每壹個課堂教學中,還額外租了壹個房間,專門做了壹個沙盤遊戲室。當時我只有幾十個學生,在不同的班級插壹個教室就能解決班級問題。但是,我還是毫不猶豫地把房子的租金翻倍,再加壹萬多塊錢完善沙盒遊戲室。只是希望孩子們在學習忙碌的時候,能緩解壹下心理壓力,笑壹笑,融入自己的內心,走好學生時代的人生道路。

從此以後,孩子們每周都可以在教室裏用耀眼的沙子玩耍,當然,我們也將寫作等課程融入其中。每周的課程給了每個孩子壹個安全敞開心扉的機會,清澈的水也會有機會流進他們的心裏。

幾年後,壹個小學生選擇在大學學習心理學。暑假的時候,他來我這實習。看到別的小朋友在沙盤裏玩遊戲,他說,我懂。當年沙盤裏的無意識博弈,現在和我學過的心理學理論融為壹體。我沒學過沙盤遊戲療法,我能理解孩子的言行。

大量心理咨詢技術與教育的融合,可以從孩子無意識的玩耍中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內心,讓教學計劃更加精準。這樣壹來,很多孩子更容易走出心理困境,各種學習問題也迎刃而解。

然而,有些學生的效果並不理想。他們壓抑的情緒釋放出來後,又無法放回自己的瓶子裏,不斷需要別人去承載,去管理,去追隨。父母的改變幾乎不能讓他們改變,反而退壹步進壹步。

父母終有壹死,走上改變之路需要時間。如果壹定要徹底改變父母,孩子可以適當考慮壹下學業,然後每天老師的抱怨,作業的問題,分分鐘把父母逼瘋。

對於這些孩子,我很能理解。他們聰明、冒險的性格往往很強,而按部就班管理自己的現實型和挑戰困難、敢於攀登的冒險型則很弱。他們渴望展翅高飛,但學習上的困難直接把他們拖到了地上,動彈不得。這些孩子中,有的還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註意力難以集中、基礎學習能力發展滯後等問題;還有的人身體素質差,學了壹段時間腦子就打哈欠。還有壹代又壹代身心迷茫的孩子...

雖然我們的課程讓他們每周有壹次釋放身心,重見光明的機會,但接下來非常現實的壹周的學校學習會緊緊纏住他們,讓他們無法自由活動,卡在喉嚨裏無法自由呼吸。他們旺盛的生命之火無處被點燃,他們對尊重和自由的追求無處可尋,於是他們的怨恨被加倍釋放給了剛剛開始放下高壓教育方式,還在育兒路上徘徊的父母。

雙方都能理解,如何打破困局?

那段時間,我有點迷茫:我十幾年的教育成就,難道只是偶然?到底哪裏出了問題?我的教育之路是不是歪了?

在過去的20年裏,有沒有後門並不重要。懷著壹顆想幫助孩子和家長的心,我在教育中壹路掙紮:“房子在那裏,車子在那裏,孩子怎麽辦?”教育的初心始終如壹。

回頭看看從早教開始接觸的孩子,這種情況極其少見。

我記得有個大二的男生來我那培訓了壹段時間。媽媽改變了很多,從嚴厲單純,以打罵為主,到能夠耐心引導好。但是,孩子們並沒有太大的改變,依然可以把學業和作業像肩上不願挑的擔子壹樣扔掉。學校老師不斷向家長抱怨,焦慮的媽媽只能向我抱怨。

我會給孩子打電話:

“妳覺得媽媽變了嗎?”

“變了,”他回答。

“妳是想要現在的媽媽還是妳的老母親?”

“當然是現在。”

“媽媽變了,妳能不能變壹些,照顧好自己的學習?不然我就讓妳媽變回來。”

“我不想讓我媽媽變回來...然後...我來改!”

談完後,針對孩子的學習問題,我做了壹些具體的規劃。之後,男孩的學習意識提高了很多。

簡單的交談就能立刻解決棘手的問題,壹方面是因為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上受到了很多精神上的沖擊和滋養,另壹方面也是師生之間的絕對信任。孩子明白,兇狠的媽媽變成了溫柔的媽媽,主要是我們的功勞。如果他不讓步,作為老師,我完全有可能讓我媽變回來。相比之下,他自己去改變壹些東西是值得的。

那時候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像上面那個孩子那麽單純,但是普遍都比較講道理,性格比較現實,智力和冒險性比較弱。所以他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會更註重規則,更註重別人的需求。

傾聽和對接情緒,這種心理咨詢的基本技術和理念真的很好,而且不違背融入教育的意識,和新時代“自由與愛”的教育理念壹模壹樣。但在實際操作中,壹般人很難駕馭。它需要父母,壹天工作的勞累,面對老師的抱怨,面對熊海子的種種不如意,能夠平復自己的情緒,並且繼續這樣做下去,否則孩子可能會更加身心迷茫。

我知道,必須先改變父母,才能改變孩子,這是心理學上強調的。但是父母也是人。從小註射骨頭的概念怎麽壹下子完全剝離?當然我也知道,如果坐等花開,除非壹日之寒,否則孩子的問題怎麽可能壹下子解決?但是孩子的學習問題和老師的抱怨不會拖...

焦慮、思考、循環,漸漸地,清晰起來:

不是我的教育偏離了方向,而是這壹代孩子和以前不壹樣了!

記得某綜藝節目裏有個寵物行為訓練師說,最近幾年發現了壹個新現象,寵物狗在主人面前經常出現的壹些行為問題到了訓練師那裏就消失了。所以他們開設了相關的應對課程,讓主人可以帶狗狗上親子課。

這是因為近十年來,養寵物狗的人以此來緩解精神焦慮,提高生活幸福指數,所以在物質上過度滿足了自己的狗,幹擾了自己的需求和發展,導致了更多的情緒障礙和許多不良行為。

狗的教育問題還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尤其是對人而言。

問題鎖定了,剩下的只是尋找新的對策。過了壹段時間,突然有壹天我意識到教育需要三合壹:

理性的分析判斷,情感的感知,身體的感知,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前進。

大量引入心理情緒接受方法,只比較情緒感知和理性分析能力,身體感知不包括在內,更談不上幫助正確定位。雖然以前很關註孩子的健康,但是壹直在研究學習和身體的關系,只是路過。

心理學的諸多理論流派繁多,身心關系也有探討和實踐。比如軀體化障礙,就是患者精神問題導致的身體不適,各個學校都有相關技術來治療。

但我們的學生並不是心理學意義上的患者,很少有軀體化障礙這麽嚴重的心理問題。就像所有人感冒發燒壹樣,屬於正常人的學生也會有心理上的頭疼腦熱。我不是輔導員,我只是個老師。我不研究心理治療,只是討論如何進行心理保健。

因為我的身體屬於氣血兩虛,陰陽兩虛,從四五十歲開始就壹直在走下坡路。隨著年齡的增長,常年吃藥打針的身體在虧錢。為了繼續我心愛的教育,我在醫療保健上花了很多錢和精力。十幾年來,我壹直跌跌撞撞,嘗試融合各種養生方法,身體已經調整到了芝麻開花節節高的水平。另外,個人成長工作做好了,先把教別人的方法練好。從四類人格來看,無論是個人成長還是團隊和諧都在不斷提升。身心保健在壹起,身體自然發揮出最大的潛能,讓我各方面都越來越年輕,父母開玩笑地說我“沒經驗”。

我也會用自己學到的壹些心理咨詢技巧來解決別人身體上的壹些不適。有壹次,壹個年輕朋友去醫院生孩子,結果耽誤了。準媽媽在微信朋友圈發布消息,說肚子疼得厲害,吃不下東西。我看到後馬上趕到醫院,不壹會兒就催眠她吃東西。她還用我臨時教的幾招給自己催眠,減輕了分娩的痛苦。

對於那些患有多動癥、感覺障礙等各種學習障礙的孩子,多年來,我壹直在尋找各種保健方法,幫助他們提高身體素質,強化神經系統,解決各種行為和學習問題。

記得很多年前壹個二年級的男生,他媽媽通過別人找到我,說孩子學習很辛苦,學校希望孩子留級。我知道,只是復讀壹個年級而不提高學習能力,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經過面對面的咨詢,我發現這個男生不僅感覺融合性差而且語言發展也比較滯後,所以平時說話很難有完整流暢的句子。於是,我為他做了從運動訓練到學習基本功訓練再到心理疏導的全方位調理,還有足療、精油按摩等保健方法。暑假後的兩個月,孩子不僅學習能力、運動能力、自制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說話也經常能造出流利的句子。

在我近20年的教學生涯中,類似的案例時有發生。為了給孩子家長找門路,很多時候找不到像我這樣的“本地醫生”。遇到壹個從來不挑學生毛病的老師,我就根據自己感受和信奉的理論,以及多年個性化調整和學習的經驗,給出了壹個整體的方案。

隨著案例的積累,壹方面我對整體調理的結果更加有信心,另壹方面當結果真正出現的時候我也非常驚訝:腦體合壹,威力巨大,不可小覷!。

所以我相信身心的關系是可以調節和控制的。絕大多數人都在這裏,他們的身心問題遠沒有達到心理學定義的軀體化障礙的程度。但在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兩大站點之間,還有很多區域是“沒病”或者“小病”,防患於未然,誰都可以做。

在兩條腿的凳子上加壹只腳,把我的思想和情感融入我的身體,會讓我這20年來融入和遵循的壹整套教育體系更加有力和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