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關註學生的學習,選擇最需要的資源。
學生的需求是我們選擇教學資源時應該遵循的原則。學生需要什麽資源,或者說什麽樣的資源最適合他們?
?有興趣嗎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都會被有趣的內容吸引,更加關註。尤其是對於小學生來說,有趣的教學資源更容易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比如“這是北京”這壹課,老師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記住16的區縣,制作了壹張有趣的北京地圖,引導學生利用特殊的東西記住區縣。老師還為行政區寫了壹首兒歌,配有形象地圖,讓學生觀察和探索兒歌中隱藏的秘密。在“養育我們的母親河”壹課中,老師們用半坡人制作的陶器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在釋疑的過程中,他們不僅感受到了我們祖先的智慧,也進壹步認識到了早期文明與流域的關系。在“全北京的胡同”這壹課中,老師通過播放錄音,讓學生聽老北京胡同中北京話和押韻的喊聲。這些資源立刻激起了學生們模仿和吶喊的熱情,也引來了學生們對胡同老遊戲畫面的猜測。
另壹位老師正在講“美麗富饒的中國南方”這壹課。在引導學生感受蘇杭絲織工藝時,壹件出土的素紗蟬衣引出新的教學資源,組織學生猜測“為什麽科學家仿制的蟬衣比出土的素紗蟬衣重?”這個問題立刻引起了學生的興趣。通過討論,我們進壹步感受到了古代絲織技術的精湛,也感受到了中國絲織技術的源遠流長。
我們認為,這些有趣的教學資源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註意力,還可以保持學生持久的學習熱情。這樣的資源是最有用的資源。
2.困惑
在我們的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很多知識是不容易讓學生理解的。當學生對他們所學的知識感到困惑時,我們應該為他們提供最有用的資源來幫助他們解決難題。
比如在“養育我們的母親河”的課上,老師首先讓學生觀察,發現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有不同的住房結構。老師利用這種差異引發問題:半坡和河姆渡的原住居民都可以建房,但為什麽會有這麽大的差異?然後學生們通過對比兩地的氣候找到了問題的答案,認識到文明的產生與環境的關系。
所以我們說,最有用的資源,也應該是在學生有疑問和困惑的時候,幫助他們的資源。
3.空白的
社會生活非常廣泛,孩子還小,視野狹窄,社會經驗薄弱,很多學習內容是學生沒有經歷過的空白點。這時,教師需要充分發掘有效資源,選擇最有用的資源及時補充教學。
比如壹位老師在講“中華老字號”的時候,為了讓學生體驗到老字號的精湛工藝和不斷創新,老師給學生展示了實物,這是壹個真實的場景。這些物體非常吸引學生的註意力,使他們在具體觀察中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
例如,壹位老師正在講授“古文字”,以便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感受漢字的神奇和博大精深。制作了壹組金文、篆書、隸書等不同字體的“馬”字,然後組織學生寫這個“馬”字,讓他們覺得古代漢字復雜難寫。然後,是“馬”字,讓學生開始擺順序。僅僅是對“馬”字的分析和書寫,就讓學生認識到漢字的發展過程,感受到漢字的獨特性和趣味性。
所以我們說,最有用的資源要彌補學生經驗和知識的不足。
4.必須了解什麽
在我們的道德與社會教學中,存在很多價值判斷和道德認知的問題,不容易被學生感知。教師需要提供最有用的資源來為學生構建認知基礎。
在“電話談禮儀”的教學中,老師展示了壹張圖,分析圖中同學打電話時存在的問題,引發了同學們對“如何通過電話談禮儀”的熱烈討論。通過對這壹問題的討論和解疑釋惑,讓學生最終認識到禮儀在使用情景模擬打電話中的重要作用,從而讓學生知道打電話時要尊重他人。
5.扮演主要角色。
最有用的資源應該是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於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在活動中提升能力,升華情感。
比如,壹位老師在《期待兩岸統壹》的教學中選擇了這樣壹套材料:首先,老師介紹了臺灣省與大陸的分離狀態及歷史原因,展示了壹些臺獨分子在當地的臺獨言論及其對臺灣省年輕壹代的錯誤影響。介紹完背景後,老師給同學們提供了壹張地圖,測量臺灣省與大陸距離的方法,地殼運動的數據,臺灣省與大陸關系的歷史事件和表格,臺灣省的文化習俗。要求學生通過對這些信息的觀察、討論、分析、處理,證明臺灣省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以此來反駁臺獨分子的言論。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學習的需要,選擇了上述有用的資源,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獨立觀察、思考、探索和尋找有力的證據和令人信服的方法。可以說,最有用的資源也應該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第二,關註學生生活,選擇學生有相關經歷的資源。
資源的選擇也要求我們關註現實生活和學生生活,引導學生用生活中的、現在進行時的教育資源去思考和發現問題。
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在不斷反饋從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學到的生活經驗。《道德與社會》作為壹門綜合課,更需要對話和交流,否則就會成為壹門純粹說教的學科,後果不堪設想。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為學生搭建壹個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充分利用自己寶貴的教學資源。
在《雪域北國》的教學中,當要求學生探究“東北寒冷冬季氣候下人們的衣食住行特點”時,老師為學生挑選了以下資源:壹本東北網友的遊記,從網友的真實經歷中了解當地的寒冷和穿衣特點。壹本東北食譜,從燉肉和肉的特點可以分析出這是寒冷氣候下形成的飲食特點。從壹組照片來看,雙層玻璃、雙層門、火炕和防火墻可以反映出這座住宅建築的特點是在那裏寒冷的氣候下形成的。這些生活資源讓學生覺得既真實又有說服力。
老師也可以開發和選擇學生經歷過的生活資源,比如東北的學生,去過東北的學生,讓他們介紹東北的氣候特點和人們的生活,更真實,更生動,更容易讓學生產生認同感。
我們要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用生活中的資源轉移自己的生活經驗,讓知識學習成為生活中有意義的學習。
比如在《神奇中醫》的教學中,讓學生對常見的中草藥和基本的中醫治療方法有壹定的了解。因此,他們能根據自己的經驗說出山楂、陳皮、人參、金銀花等中草藥的名稱及其療效,能說出針灸、按摩、刮痧等治療方法。有的同學還可以結合自己和家人看中醫的經歷介紹中醫的療效。生於醫學世家的學生,保健知識豐富,也能把簡單易行的保健方法介紹給大家...教師只有在基礎資源的基礎上,巧妙地發掘和選擇學生已有的相關經驗,並加以指導、引導和提升,才能增進感情,加深理解。
生活是我們道德和社會課程的壹大特色。這門課程關註學生的人生價值。學生的道德和社會性發展源於他們對生活的理解、體驗和感知,學生的生活對本課程的建設具有重要價值。因此,最有用的課程資源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學生的需求,並通過我們的教學來改善學生的生活。
也就是說,在選擇課程資源時,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關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年齡特征。要能夠幫助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高他們的價值判斷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第三,關註學生的社會發展,選擇社會生活中的相關資源。
教材是在壹定環境下,在壹定時期內,對教學思想和課程標準的闡釋。雖然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多次推敲和研究,但仍可能存在局限性和滯後性。這些“正在進行的”教學資源對學生來說更熟悉、更深刻、更有說服力、更有啟發性,所以教師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及時調整課程資源,讓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接受有意義的教育。
在四年級“當災難來臨時”的教學中,壹位老師結合去年暑假北京突然發生的7.21特大暴雨的視頻引入話題,組織學生交流洪水來臨時如何逃生自救。因為是學生身邊的資源,所以更真實可信,更能傳遞學生已有的經驗,學生交流非常踴躍。既提高了學生的災害常識,又強化了學生的自護自救意識。
我們要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用生活中的資源轉移自己的生活經驗,讓知識學習成為生活中有意義的學習。
另壹位老師在《從烽火臺到互聯網》的教學中,以神舟10的視頻為主導,聯系社會現實,引起學生的關註。指揮中心北京和發射中心酒泉的位置以及相互間的信息傳遞引出了通信的概念,並進壹步引導學生思考,在沒有現代通信設施的古代,信息是如何傳遞的?這自然就引出了這節課的學習主題——古代交往的方式和特點。
比如說《祖國保衛者》,可以補充壹下大災之前解放軍沖在最前線,南海海軍在南海護航保駕護航,維護海權的事跡。總之要緊跟時代,反映社會,逐步引導學生關註社會,探索思考社會問題。
第四,關註學生的內心體驗,選擇反映學生思想認識和情感的鮮活資源。
心理體驗主要是設身處地感受他人的需求和處境;或者從自己的經歷中提煉出值得珍惜的東西進行回味和過濾;或者是築夢和對未來的希冀而產生的美好甜蜜的感情。歸根結底,心理體驗是讓學生體驗到自己的責任、義務和對道德生活的追求。
壹位老師在做“購物時要節約”的講座時,組織學生做了壹周家庭消費記錄。這也是壹種實踐經驗,壹種社會生活經驗。在記錄的過程中,同學們開始關註家庭的各種消費支出,也讓他們知道原來家庭的金錢支出是從那麽多方面來的。有了這樣的調查經歷和了解,學生就會對合理消費和儲蓄有了切身的認識。這節課,同學們把壹個家庭壹周的消費記錄下來後,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和感受。比如有的同學認為父母掙錢多,家裏開銷大,攢不下多少錢。以後自己花錢不要太浪費太任性。有些同學會覺得父母掙錢不容易。為了維持家庭生活,為了讓我衣食無憂,滿足我的各種需求,而且他們很節儉等等。,學生產生的這壹系列思想感情,都是壹種心理體驗。
當然,可能有些同學在他們家壹周的消費調查中沒有太多的感受和想法,這就需要老師引導他們去獲得這種心理體驗。比如讓學生算壹算他們家壹周花了多少錢,再算壹個月或者壹年花了多少錢,這樣對學生的觸動更大。他們會從家庭和父母的角度考慮節約消費。
再比如,有的老師在“關愛殘疾人”課上,組織學生模擬體驗盲人走路、殘疾人單臂穿衣等活動。他們有切身感受,經歷過盲人走路、殘疾人壹只胳膊穿衣的困難,覺得自己需要別人的幫助和理解。
比如“在公共場所講文明”這壹課,老師組織學生看壹段動畫視頻時,有壹個場景,壹個小男孩沒有排隊就上了車。在討論這種不文明行為時,有同學說堵車容易出事故,影響交通;壹些學生說這會引起其他人的不滿。這時壹個同學說:“妳想想,如果這個男生堵在妳面前,妳會有什麽感覺,妳會幸福嗎?”我們可以看到這位同學主動用了心理共情體驗的方式,覺得加塞是壹種很討厭很憤怒的不文明行為。
其實在很多教學內容中,我們可以用心理同理心體驗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角色的置換,然後設身處地的去感受情境和需求。比如,如何在走訪服務於社區的群眾、做文明小顧客、傳遞真理的綠色使者等類似內容中,讓學生感受到各行各業勞動者的艱辛,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可以采用心理共情體驗的方法。
我們以“社區中尊重服務的人”為例。學生了解社區服務人員的工作後,如保潔員、門衛、垃圾撿拾員等。,讓他們產生心理上的共情體驗。如果妳是保潔員,在妳辛辛苦苦打掃完每層樓的樓道後,發現有人在電梯裏亂丟垃圾,亂塗亂畫。妳感覺如何?如果妳是小區門衛,在烈日下站壹天,甚至半天,會是什麽感覺?這種換位體驗觸動了學生的心靈,這種內心體驗是學生形成認知和行為能力的動力。
第五,關註學生的學習能力,選擇各種配套資源(多類型、多角度、多層次)。
我們在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時,旨在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觀察、去思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展認知和思維。所以要註意我們提供給學生的學習資源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思維水平,即是否符合學生的近期發展領域。
比如《哺育母親河》壹課,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麽我們的祖先要沿河而居?”當時的學生試圖將之前的經驗遷移出來思考,認識到河流為人類提供了飲用水和灌溉的便利。因為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弱,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這幅圖很難引起學生更多的思考。當學生遇到思維障礙時,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支持性的學習材料。如此生動形象的大江流域景觀圖,立刻打開了學生想象力的閘門,激活了他們的思維,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大江流域不僅有豐富的水資源,還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古代先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這也是先民沿河而居的重要原因。
再比如,這堂課,老師給學生提供了考古資料,探索半坡和河姆渡創造的文明。在提供的生活資料中,不僅提供了第壹手、真實的房屋廢墟圖,還提供了房屋復原圖。因為不僅學生,成年人也很難想象這是房子的地盤。如果猜不出來,學生就很難繼續思考和深入思考,也很難發現半坡和河姆渡民居的結構差異。因此,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給學生提供壹張房屋復原圖,可以支持學生的學習,引導學生通過不斷的觀察,做出不同的發現。
比如“北京的胡同”這壹課,在學習胡同名稱中的文化時,呈現了“胡同名稱是老北京的活化石,是壹本書”這句話,把胡同名稱比作北京的壹個活化石,比作壹本書,讓同學們很好奇。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我給他們提供了幾組胡同名稱,讓他們去尋找隱藏在這些名稱中的老北京文化。學生通過自主觀察、發現和思考,發現了胡同名稱中的大學名稱,進而理解了活化石的含義。
事實上,教學資源的選擇和利用還存在很多問題,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我們去研究和總結。總之,教師開發的課程資源越豐富,課程資源的應用水平越高,處理越精細,課程實施的效率就越高。
再比如“古代絲綢之路”這壹課,如何讓學生知道絲綢之路的艱巨性、長度和危險性?僅僅依靠老師的語言介紹,再精彩,對學生來說也只是壹種想象和虛構。而且這不是學生主動發現和想象的建構過程,而是壹個被動接受信息的過程。學生可以選擇什麽樣的教學資源來觀察、發現或想象絲綢之路的艱辛?我們來對比壹下這兩種資源的選擇,從中可以發現我們的老師最應該關註的是什麽。
有些老師在去絲綢之路的路上給學生提供壹些真實的風景圖片,比如山脈的圖片,塔克拉瑪幹廣袤無垠的圖片,帕米爾雪峰的圖片等。,讓學生觀察絲綢之路是壹條什麽樣的路。這些圖是真實的景觀圖,但真的能讓學生發現和感受到絲綢之路的艱辛嗎?不,不僅學生沒有,作為老師的我也沒有感覺到。因為這些風景圖並沒有顯示絲綢之路上的地形地貌,就像李白的詩中說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映入我們眼簾的是雄偉的群山、美麗壯觀的沙海、聖潔的雪峰...這些都是美麗的自然景觀,在視覺直覺的第壹印象下,學生很難想象走在上面的艱辛。由於對社會史的無知,可能會有壹部分同學認為走在自然景觀和異域風光中是壹件愜意的事情。在我們看來,這種真實直觀的數據並沒有對學生的觀察和學習起到有效的作用,甚至產生了反向幹擾。
另壹位老師在教這門課時,給學生提供了壹張中國地形圖截圖的放大圖(從黃土高原的Xi安,經過甘肅的河西走廊,到新疆的沙漠,再到邊境的帕米爾高原),然後給學生提供了壹張西亞伊朗高原的地形圖,還有壹張絲綢之路沿線路線圖,讓學生觀察絲綢之路是壹條什麽樣的路。這些地圖雖然是畫出來的,但卻直觀地展現了絲綢之路經過的地形地貌:高山、山地、雪域高原、大面積的沙漠和流沙...學生們不僅意識到道路的艱難,而且想象商務旅行者在孤獨的道路上會受到野獸和疾病的襲擊,他們應該警惕強盜和強盜...我們看到壹個是真實的風景。這主要是由於教師缺乏對學生的分析和理解,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因為只有真正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理認知特點,才能確定他們在認知、情感、能力緯度上最近的發展區域。
再比如“這是北京”。為了讓學生記住北京各區縣的名稱和位置,老師給學生提供了行政區的兒歌(天安門廣場,中軸線,東城、西城兩側的車站)。長安街,延長線,海陽楓景掉頭。去郊區,看壹看,過了大門,壹路s拐。前程似錦,壹帆風順,米懷清碼頭)幫助學生記住各區縣。兒歌的韻腳朗朗上口,對學生記憶北京的行政區劃很有幫助。還能引導學生從兒歌中找到區縣名稱,並借助京郊分布圖引導學生深入觀察,發現北京城區和郊區的分布及區縣的區位特征。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教師在選擇教學資源時,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為其提供能夠啟發其思維、引導其深入學習的支持性學習資源,也就是說,為其學習搭建壹個適度的階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