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鴨聞香醒脾,苦夏不苦”。端午節在農歷五月。春夏雨水太多,會導致水分過多,天氣看起來很熱。中醫認為,鴨肉性寒,能大補疲勞,滋養五臟之陰,清熱解乏,補血活血,養胃生津,清熱健脾,治療體虛,病後體虛,營養不良水腫,祛暑濕之氣。
2.紀念意義
此外,有市民懷疑,很可能是象征水上龍舟的鴨子,也和劃龍舟有同樣的紀念意義。有人說鴨子會遊泳,可以給屈原帶來祭品。迷信當然不可信。
老壹輩的永州市民說,之所以要在端午節吃鴨子,是因為在永州農村種水稻之前,家家戶戶都會買壹些鴨子養起來。到了端午節,鴨子多了,恰好這個時候姜、綠豆熟了,農民開始殺鴨過節。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習慣在這壹天吃鴨子。
3.傳統習俗
也有人說,因為端午節恰逢鴨季,永州多是水鄉,鴨子多。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鴨子繁殖很快,天氣暖和了才能孵化。兩到三個月後,端午節,鴨子長大了。因為過去人們生活貧困,只願意在節日殺鴨子,所以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殺鴨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傳統。
擴展數據:
在永州,有壹個很特殊的現象。永州各縣區的人端午節不吃粽子,這與全國大部分地區的習俗不同。從課本和生活中我們知道,端午節吃粽子是普遍現象。永州的寧遠、新田、道縣,甚至永州中心城區零陵區,都沒有傳統端午節吃粽子的習慣。零陵區自古由永州府和零陵縣管轄,深受貶謫文化的影響。
按理說,很多習俗是符合國家潮流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現在,大多數零陵人在端午節不吃粽子。如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信息的傳輸,永州的許多地方習俗很難保持。城市居民在端午節吃粽子被電視、報紙等媒體反復報道,永州人也開始在端午節吃粽子。
為什麽永州人端午節不吃粽子?有兩個猜想。第壹,永州,古稱南蠻之地,位於南嶺山脈南麓。春秋戰國時期,這裏古樹參天,野獸遍地,人跡罕至,交通不便,消息閉塞。從湘北汨羅到湘南永州需要很長時間。
所以,當屈原投河自盡的消息傳來時,已經是八月中秋了。為了紀念屈原,我們只好在中秋節包粽子來紀念(也有紀念伍子胥的說法);其次,古人在中秋節吃粽子慶祝壹年的豐收。雙季稻在南方種植已久。中秋節前後,第二季的新鮮糯米成熟,人們有了閑暇時間,新鮮的稻草灰可以作為餃子的堿劑。
有了這些做粽子的材料,人們會聚在壹起,展示自己的技能,慶祝中秋節,慶祝下壹個秋收。與月餅相比,粽子需要的原料更少,可以自己制作。
這樣更容易準備,完全符合我們“永州之地”的特點。因此,永州形成了在八月中秋節包粽子的習俗。反正八月中秋包粽子已經成為我們家鄉最有特色的習俗,壹直流傳至今。
永州餃子和其他地方不壹樣。首先要選擇幹凈的稭稈,用火除灰。稭稈剛燒完就要放入水缸,水缸裏裝壹半的水,用力攪拌,直到草灰完全溶解。
然後在洗衣籃的底部鋪上稻草,再把浸泡過的稻草灰放在洗衣籃的上面,然後慢慢過濾掉浸泡在稻草灰裏的水。經過五六次過濾,最後變成幹凈的堿性水。
等妳有了幹凈的稻草水之後,就開始泡糯米,用稻草水淘米兩三遍,再用稻草水泡三四個小時。糯米變成金棕色後,就可以包粽子了。
除了普通的羊角粽子,還有永州罕見的枕粑粑。要選用上品的巴巴葉包裹枕頭,包裹成壹尺長、二三寸直徑的圓柱體後,看起來像枕頭,大枕頭巴巴3斤左右。民間有個說法,孩子在枕頭前睡壹夜,可以祛病強身,出入平安。
百度百科-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