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黃麻的進化過程是怎樣的?

黃麻的進化過程是怎樣的?

國內外大多數學者認為長蒴黃麻的起源中心在非洲東部,第二起源中心在中國南部-印支-緬甸,第二起源中心也是莢果黃麻的起源

黃麻種植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北宋時期,《圖文本草》(1061)中就有對黃麻形態特征的描述:“葉狹長。莖廣場。四五英尺高。黃色的花。生孩子,有房子。像亞麻角壹樣小。幼葉可以食用。非常滑。有益於大腸。皮也可以用來做布。大麻似的黃脆。它通常被稱為黃麻。實際上,是黑色的。細如韭菜籽。苦如膽。”明代《方便圖》(1502或稍早)中有黃麻栽培技術的記載:“植麻。這片土地應該肥沃濕潤。盡早在4月種植。六月如果晚了也可以接受。每壹個隱秘的地方都是漫長的。”可見,早在11世紀以前,我國就已經栽培和利用了黃麻。

我國黃麻不僅栽培品種豐富,而且野生黃麻分布廣泛。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通過資源調查和專項調查,有關科研院所和大學先後在雲南、四川、福建、海南、河南等省采集了野生長果黃麻、圓果黃麻和假黃麻等野生近緣植物。據資料顯示,野生黃麻還分布在貴州、廣東、江西、安徽、臺灣省等省份。

此外,在1987和1988年,國際黃麻組織派出了五個調查小組(包括中國在內的五個成員國)到坦桑尼亞和肯尼亞,發現黃麻的野生種有10多種。其中長蒴苣苔在兩國分布廣泛,為野生,未栽培,在當地無引種史。然而,在考察隊到達的地區沒有發現野生或栽培黃麻(C. capsularis L .),在查閱東非植物標本館和相關文獻後也沒有發現黃麻。

栽培黃麻是由野生型黃麻和莢果黃麻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和人工栽培馴化而演變而來的。根據祁建民等人(1997)的研究,兩個黃麻栽培種的進化中心都在中國南部的中印緬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