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老移民和他們的80後美國孩子

老移民和他們的80後美國孩子

我有壹位60多歲的伯伯,個子不高戴著眼鏡,溫和謙遜。他在70年代跟著親戚到的美國西海岸。 像當年的窮學生壹樣,他在飯店打工,混溫飽的閑暇時間讀書上學。正好趕上矽谷的創立。伯父便學了CS成為了當年最早壹批投身在矽谷IT業的華人。與大家想象的勵誌知乎體故事不同,壹轉眼30多年過去了,他依然是平平常常的技術管理人員。同組的年輕人已然都有了PHD,最差也是研究生了。現在伯父只想平靜退休,就此安度晚年。

他的大女兒在Upenn 做研究。 小兒子也於前不久於top10大學畢業。

男朋友的父母是上世紀70年代移民到溫哥華的臺灣人。他們的奮鬥故事前面就如同北京人在紐約裏演的壹樣,下飛機後,美麗的泡沫破滅,大學文憑沒有人認可,為了撐起家庭,派大星的爸爸在超市打過工,賣汽車。後來溫哥華迎來了第二次的臺灣移民熱,派大星爸媽抓住了商機逐漸讓家裏的日子過得豐盈了起來。兩人在加拿大總體還算幸福的養育了三個孩子。

這個家庭裏出了兩位醫生壹位老師。

其實,在亞裔密集的加州,我沒有時間去了解是這些人是如何在年輕時背井離鄉來到異國打拼。 也不會在意這些已經在此地深深紮根了的叔叔阿姨們回家後是個怎樣的父母,面對的是怎樣的孩子。

他們像是我生活中的剪影:周末在早茶店和朋友寒暄的夫妻倆, 華人超市裏排在我前面的大叔…… 老移民的故事在電影裏,卻不曾出現在我的世界裏。

可自從通過派大星認識了壹大圈的80後CBC/ABC後, 老壹代移民的生活面貌竟零碎又連貫的,通過他們的孩子呈現在我面前。

我原以為,50後特有的傳統和固執加上80後ABC們強烈的文化差異, 會讓本來就容易敏感的關系變得更加易碎。 實際上,這些所謂的Banana們對中國式的生活習慣有著很深的牽絆, 而父母能給予孩子的絕不僅是語言。

相比被貼了 spoiled rich kids 標簽的留學生們, 我驚訝年薪近百萬美元的大醫生會在乎家門口辣椒醬的價格。我驚訝Jessica 帶著父母旅行還是會首先考慮到機票價格。

那天吃完火鍋我是不願打包的。火鍋湯油膩,隔夜了更是不好吃。但 Ella瞪著我說: 不許浪費! 全部要吃掉! 要知道她中文很差,這9個字應該是她說過的最長的中文句子。 就這樣,我瞅著派大星開心的把剩菜剩湯打包帶回家。而她自己則打包了沒吃完的免費果盤。

而這三個互不相識的醫生都有壹個Chinese last name.

他們互相笑自己being cheapo, money can’t buy class. 但是下次大家依然會這樣細致。

雖然都已年過30,離開自己的家庭好些年, 可她們身上依然存在著壹種近乎固執的簡樸。而那絕不是世俗意義上的小氣。

對於這種長在骨子裏的簡樸,90後的我意外的和她們很有***鳴。? 出國前和奶奶住在壹起,小時候總聽奶奶強調:不該花的錢不要花。導致我經常會問自己,這個東西有沒有必要買。 奇怪的是,不管後來和誰生活在壹起,輾轉了幾個國家,在錢的問題上,小時候奶奶教給我的道理卻是最根深蒂固的。

而我60,70後爸媽卻再也沒有像奶奶那輩子人那樣簡樸了。反而有時候我認為爸媽太過浪費了。 這導致90後和80後的ABC生活的觀念有微妙的差異。不能通過其中壹類來斷定另壹類。

加拿大60年代剛從種族限制改改變成積分制移民,相比現在,70年代移民到北美的華人受到了更多的歧視。所面臨的情況又使得他們習慣於忍耐和接受。為了兒女有個穩定的家,為了將來,在自己的行業裏兢兢業業大半輩子才站穩了腳。而往往這個歷經千辛,咬牙堅持往前走的過程已經耗費了他們全部的精力。

派大星三歲的時候,爸爸有天回家倒在沙發上說:好累啊,我就這樣死了算了。 派大星說:妳不能死啊,妳還沒抱我的小兒子呢!

好在壹輩子的努力換來了兒女們的自由發展。雖然隨著時間,孩子們能說出口的中文越來越少。家裏開始說起了Chinglish, Konglish. 父母的角色逐漸在孩子們的生活裏越來越淡出, 直到有壹天,似乎連餐桌上的對話都無法加入了。

可是 這好像也沒什麽關系,語言本就是生活裏最低級的溝通方式 。熟悉的人壹皺眉壹舉手,妳便知道他要做什麽。 老壹輩的影響不會因為語言的丟失而停止, 那些深入骨髓的傳統出現在他們互相搶著買單的時候,出現在他們看到打折不經意間感到興奮的時候,出現在生活裏不自覺地簡樸的時候。

我認識的80後ABC/CBC都在自己的工作上有所造就。有些人會覺得,這壹定是虎媽教育的因素。其實大多70後移民並沒有那個資本去成為虎媽。他們多半都忙著生計,很多小孩子都是家裏的哥哥姐姐拉扯帶大的。 父母們吞下了生活裏的苦, 只求孩子們在他們的用力支撐的保護傘下別出差錯,做好人,不要讓人瞧不起。

他們也幾乎都選擇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理想,找到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 壹樣的方式,兩代人的努力,最終也算實現了中國人不會讓人瞧不起的願望。

第壹代人的樣子就這樣被他們的下壹代刻畫了出來:努力,吃苦,節儉,低微。

老壹輩保留著出國前的簡樸生活習慣,精打細算,大半輩子都在掙本錢,時刻為過窮日子做準備。孩子們記得小時候去麥當勞爸爸只舍得給孩子點餐,笑著說自己不餓。 記得飯後的水果是全部都要吃完。 記得沒有錢買大房子時,大家晚上躺在壹張床上講故事睡覺。

80後們離開家很多年了,偶爾聽到鄧麗君的調子,還是能突然回憶起來是兒時家裏的錄音帶。外出吃飯時能想著吃飽了也不要浪費食物。不然媽媽會生氣。 即便大家都有錢了。 有些骨子裏傳下來的東西,怎麽都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