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河南省東部,北接鹿邑縣,西接淮陽縣,南接沈丘縣,東南、東與界首市、太和縣、亳州市相鄰。
郵政編碼:477150區號:411625區號:0394車牌號:余。拼音:Dān chéng Xiàn丹城地圖。
鄲城,地處黃淮平原腹地,隸屬於周口市,是河南省對外開放重點縣。
全縣轄8個鎮,11個鄉,3個辦事處,1個工業區,面積1471平方公裏,人口131萬。
鄲城位於河南省東部,慈河上遊,與安徽省毗鄰,總面積1471平方公裏。
8個鎮,11個鄉,3個辦事處,1個工業區(冀中鎮、寧平鎮、陸毅鎮、南豐鎮、五臺鎮、錢坫鎮、曹氏鎮、白馬鎮、城郊鄉、雙樓鄉、姬胡鄉、吉水鄉、虎崗鄉、八集鄉、東風鄉、白馬鄉。
總人口131000,耕地面積1637235畝。
地理位置
鄲城是豫東重鎮,交通便利。
鄲城位於豫皖三省交界處,西有人文始祖黃羲古都周琛(淮陽),北有道教鼻祖老子故裏陸毅,東有曹操故居安徽亳州。是河南省的東大門,素有兩省三縣通衢之稱。
三條省道(S210、S329、S207)在鄲城交匯,其中兩條即將升級,縣鄉交通發達。
縣城東距京九鐵路亳州站40公裏,南距洛福鐵路沈丘站20公裏,距南洛、大廣、永登三條高速公路各20公裏。
該縣面積30平方公裏,人口20萬。城市基礎設施完善,金融、水電、通訊、商業、物流、醫療、教育、工業配套齊全。
編輯這壹段的歷史和文化
千年古縣
鄲城是壹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老縣城。
丹城歷史悠久,戰國末期屬楚漢,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文化底蘊深厚。春秋時,老子在綿水之畔持煉丹爐。丹程寫完《道德經》後,被稱為“丹程”。今天,綿河北岸仍有老君廟和煉丹爐遺址。戰國時期,軍事家王維躲在沔河橋下。遇到兩個老人,就下棋煉丹。丹成仙後,太子成仙,所以丹城也被稱為“仙城”。現在綿河上有壹座“王子橋”。
縣城以南5公裏處有段寨遺址,早期屬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屬龍山文化,出土大量陶器;城東10公裏,寧平縣有古跡。公元26年,漢光武帝劉秀的妹妹劉伯姬在寧平被封為長公主,封地老城為寧平。現在寧平鎮南部有壹座公主陵。縣城西10公裏處,有西漢清官汲黯墓,現保存完好,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抗日戰爭時期,鄲城是革命聖地。抗日將領彭雪楓、張愛萍、魏鳳樓、李子木等都曾在鄲城開展革命工作。有彭雪楓新四軍遊擊支隊整訓紀念館、紅軍紀念碑、張友明紀念亭等。
“中國書法之鄉”
鄲城人特別熱愛書法藝術。書法家多,名人多,墨寶光芒四射。歷史上,董其昌、王鐸曾在丹城居住,在這裏留下了珍貴的藝術品。
近代出現了壹批有影響的書法家,如王祖同、朱炎昭、柳承誌等。
丹城有15全國書畫會員,59個省級會員。壹批中青年書法人才在書壇碩果累累,引人註目,被命名為“中國書法之鄉”。
“中國戲劇之鄉”
隨著中國傳統戲曲的蓬勃發展,河南墜子第壹次被搬上舞臺,進而形成了大型墜子戲。
丹城文工團排演的《五開始》、《杜甫山》、《朝陽溝》等劇目獲得省市戲劇獎數十次,被申報為“中國戲劇之鄉”。
鄲城文化多元,位於縣城東15公裏處的中原民俗園,是集農業、工業、商業為壹體的國家2A級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