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羊腿
錫林郭勒大草原風味名菜之壹。選取羊後腿嫩肉,剁去小腿洗凈,在表面淺劃十字刀花,放入烤盤內,加入蔥絲或蔥頭、姜片、西紅柿塊、胡蘿蔔絲、芹菜段等,或再加入胡椒、料酒、醬油、精鹽、清湯等調味品,放入烤箱。烘烤約4小時左右,待湯火、肉幹呈醬紅色時即可出爐,然後整腿盛盤,上桌吃時用蒙古刀,削成片狀,並維持腿的原形狀,佐以甜面醬進食,若和黃醬、蔥段、荷葉餅食用最佳。
據傳,烤羊腿曾是成吉思汗喜食的壹道名菜。 在成吉思汗東征西伐期間,掌管夥食的官員,為了縮短成吉思汗的吃飯時間,以便讓他稍事休息,並未征得成吉思汗同意,就把 成吉思汗經常吃的烤整羊,改為切塊燒烤了。
當時,成吉思汗戰事繁忙,並沒有留意這些。而侍從卻天天向他端壹盤烤羊腿讓他吃。由於烤羊腿肉質酥香、焦脆,不膻不膩, 他非常愛吃。以後,他每天必食,逢人還對烤羊腿贊賞壹番。從此,牧民們的餐桌上便多了壹道名菜。
隨著時間的流逝,居住在城市裏的廚師,吸取民間烤羊腿的精華,實行科學烹調,它就逐步成為當今賓館、飯店的名肴,受到人 們的註目和青睞。
烤羊腿菜形美觀,顏色褐紅,肉質酥爛,味道香醇,色美肉嫩,濃香外溢,佐酒下飯,老少皆宜,實乃草原美肴之壹。
烤羊尾
以羊尾膘脂、雞蛋清、果脯、白糖為原料炸制而成。此菜外型美觀、香甜酥脆,帶水果味,多用在接待賓客宴席上。
炸羊尾的做法是:將羊尾切成薄片,將白糖、京糕、麻仁摻面粉拌勻成餡,包裹上羊尾片。把植物油熱至五成,將羊尾裹上蛋,泡糊,逐個入油炸,炸至呈淡黃色時撈出裝盤,再撒上白糖即可上桌。此菜的特點是:色澤美觀,香甜酥潤。
羊肉串
烤羊肉串可以說是風靡全國的壹種風味小吃,受到廣大群眾的青睞。烤羊肉串,是內蒙古的壹種傳統小吃。其做法是:把羊肉和羊油切成薄片,肥瘦搭配地穿在細鐵釬上,放在長形的烤羊肉串爐上烤,然後撒些辣子面、精鹽和孜然粉,數分鐘即熟。其色焦黃、油亮,味道微辣,不膩不膻,鮮嫩可口。
在內蒙古無論到哪裏都有烤羊肉串,現在飯店裏做羊肉串,有了許多創新,除了壹般的烤羊肉串之外,還有竹簽羊肉串、網油羊肉串,有的還用油炸,原料基本差不多。有的在烤之前,把羊肉片拌上蛋清和熒粉做成的糊,這樣烤出來的羊肉串更加鮮嫩。
扒羊肉
手扒羊肉:蒙古語稱“布和力麻哈”,是鄂爾多斯蒙古族壹種簡便而實惠的待客方法。手扒肉的作法是把調選好的牛、羊肉,切成若幹塊(頭、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鍋,原汁清煮,不加調味品。他們認為牛和羊吃著草原上的五香草,調味齊全,只要掌握清煮技術,就能做出美味爽口的肉來。手扒肉是手扒著吃,不用其它餐具。但按照鄂爾多斯蒙古族習俗,吃手扒肉有壹定的規矩,較多見的就是用壹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肉進餐。牛肉則用壹只脊椎骨肉配半截肋及小段肥腸敬客。小孩子不能吃羊、牛骨髓、尾巴肉等。
手扒肉是呼倫貝爾草原蒙古、鄂溫克、達翰爾、鄂倫春等遊牧、狩獵民族千百年來的傳統食品。即用手扒著吃肉之意。羊、牛、馬、駱駝等牲畜及麅獸類的肉均可烹制手扒肉吃,但通常所講的手扒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
手扒肉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歡的餐食,也是他們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常年似乎已形成這樣壹種概念,即到草原觀光旅遊不吃壹頓手扒肉就算沒完全領略草原食俗風味和情趣,虛此壹行。牧民不用手扒肉招待客人,就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心意。因此,用手扒羊肉款待遠方客人,在呼倫貝爾地區已成為壹種定規。
手扒肉的制作和吃法也別具壹格。
通常選用膘肥肉嫩的小口羊壹只,先拔去胸口近腹部毛,後用刀割開二寸左右的直口,將手順口伸入胸腔內,摸著大動脈將其掐斷,使羊血都流聚在胸腔和腹腔內,謂之“陶心法。”這種殺羊法優於“抹脖殺羊法”,即羊血除散在腔內壹部分外,還有少部分浸在肉裏,使羊肉呈粉紅色,煮出來味道鮮美,易於消化,羊肉幹凈無損。然後剝去皮,切除頭蹄,除凈內臟和腔血,切除腹部軟肉。並按羊各關節,將全羊帶骨制成數十塊,放入不加鹽和其他佐料的白水鍋內,用大火保持原汁原味,適當控制火候。只要肉已變色,壹般用刀割開,肉裏微有血絲即撈出,裝盤上席。大家圍坐壹起,壹手握刀,壹手拿肉,用刀割、卡、挖、剔。手扒肉鮮而不膻,肥而不膩。這是牧民的常用食法。如在城市的賓館餐廳、飯店還可用芝麻醬、香油、韭菜花、辣椒油、腐乳汁、青醬油、味精等調成調味料,裝入碗中,采用割肉蘸調味料,這種草原、城市結合起來的手扒羊肉的食法也頗具風味。如果妳頭壹次在餐桌上看到人們(包括自己)用刀割下自己所看中的羊肉,用手壹塊塊送入口中的時候,除了感到肉的鮮嫩味美之外,還會感到新奇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