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芥菜的壹種 前者是拿芥菜苔制成的
而後者則是用芥菜的葉莖
梅幹菜是享譽海內外的壹種客家鄉土菜。秋末冬初,菜園裏的芥菜抽了苔,它姆指粗細,頂帶花蕾,形如秋萄,脆嫩味甘。這時,村婦摘下菜心(長約5寸左右),晾掛幾天。待葉子變軟時,放進盆裏,撒上鹽,用手揉搓,待滲出壹些汁液時,便裝入陶甕,碼放壹層撒壹層鹽,裝滿後用芥菜葉或竹筍殼把甕口封嚴。過了半月二十天,取出曬幹,便成了色澤金黃,鹹酸味甘的梅幹菜。
黴幹菜有芥菜幹、油萊幹、白菜幹之別,多系居家自制,使菜葉晾幹、堆黃,然後加鹽腌制,最後曬幹裝裝壇。油光黃黑,香味撲鼻,解暑熱,潔臟腑,消積食,治咳嗽,生津開胃,故紹興居民每至炎夏必以幹菜燒揚,其受用無窮也,至於“黴幹菜切肉”更為紹興特色菜肴,已入《中國菜譜》。
黴幹菜
產地:紹興
種類:白菜幹、油菜幹和芥菜幹三種
特點:黴幹菜是紹興的傳統特產,具有提味的作用,而且攜帶方便,利口下飯。三個品種的黴菜幹中以芥菜幹的味道最為鮮美。芥菜幹菜心豐富,色澤翠綠,越蒸越軟,令人唇齒留香,回味無窮。
江南最有名的冬腌菜當數“春不老”。“春不老”跟榨菜壹樣屬於芥菜類,不過榨菜吃的是塊莖,春不老吃的卻是葉莖,沒經過腌制的春不老葉子口感不怎麽好的,嚼起來筋多味苦。腌過之後就完全不壹樣了,濃鹹微酸,無論燒肉、燒黃芽頭還是做炒菜,都是鮮香合口的上佳美味。而且,無論是腌個二十來天還是腌個小半年,味道都同樣可口。
以前在鄉下住的時候,我們家都是自己腌春不老。趁初冬還沒有冷透,春不老的鮮葉正是最蓬勃的時候采下來,辟去外頭的老葉子,留下中間最嫩的,洗幹凈後搭在竹竿上曬五到六天的青,曬過的春不老再仔仔細細洗壹遍,切成碎段,同跺碎的辣椒和生姜大蒜拌好,灑上鹽粒使勁揉搓,然後密實地壓到壇子裏,用稻草團成的壇子蓋把壇口堵好封嚴,放到屋子陰涼的角落,這樣制出來的春不老腌菜柔脆鮮辣,經久不壞。想吃多少開壇拿多少,壇口還是照原樣封好。拿出來的春不老不用過水,不然香味會失去的,因為腌制前已經洗得很幹凈,所以不用擔心有沙子,至於腌制後產生的那些對身體不是太好的化學物質,美味當前,也顧不得許多啦。
用壇子貯藏是常用的腌法,另壹種是把春不老腌過後三蒸三晾,經過陽光的溫和跟籠屜的火辣輪番考驗之後,原來的翠綠完全看不到了,變成有點發亮的深棕色。幹腌菜吃起來的滋味另有千秋,以前最常見的做法是幹腌菜扣肉,把帶皮的整塊五花肉切片,碼在藍面花碗裏,上面灑壹層腌菜,蒸鍋坐水燒開,再用慢火蒸上個二十分鐘左右,香味出來之後出鍋,把藍面花碗倒扣到盤子裏,整好是壹座扣肉小丘。小肉丘皮酥肉鮮,肥而不膩,入口即化,因為膩油都被扣在底下的腌菜慢慢吸收了,可以多下好幾碗飯,是很鄉土也很紮實的吃法,以前討生計過日子的人常拿它打牙祭。而吸飽了肉香的腌菜綿軟入味,下粥也是很好的。
壹說似乎說遠了,還是回到下粥的“春不老”上來吧。陳姐家就在我們這的郊區,炒給我們吃的春不老都是親手腌制,偶爾從家裏帶壹些過來放到冰箱中,雖然冰過味道差壹些,但比起市場上買的還是更幹凈更好吃。無論是春不老炒毛豆還是醬幹,陳姐都喜歡加壹點肥瘦摻半的肉絲,先把茶油烹熱,肉絲與蒜茸丟進去炒香,再倒進醬幹毛豆和春不老,淋上加飯酒,炒到春不老本身的汁液滲出來為止。春不老必須借點肉香才好吃,這和扣肉瀝油的道理是壹樣的,但肉在春不老面前肯定是配角,吃起來筷子點的都是春不老,盤子裏最後剩得全是肉絲。
“春不老”還有另外壹個名字,叫“雪裏蕻”,這個“蕻”有點冷僻,所以常被叫成“雪裏紅”,然而它是綠的,無論腌制多麽久依然透出讓人捉摸不定的綠意,所以還是“春不老”更貼切,壹點春心不老,經冬更顯風情。杭菜裏的“片兒川”就是面湯裏灑上嫩筍和春不老,筍片白嫩,春不老黯綠,真是逗饞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