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上,頻繁而長期的手腳發涼可稱為“畏寒”。
如果不是很嚴重的畏寒(壹般不是很嚴重,不是難以忍受的刺骨寒冷),是可以預防和自我調節的。
第壹,加強體育鍛煉
特別是久坐或長時間站立的人,壹定要註意間歇運動,多做手腳和腰部的活動,加強血液循環。
第二,註意飲食
多吃溫熱的食物,提高身體的耐寒能力。常見的溫熱食物有:牛、羊、狗、雞、蒜、辣椒、姜、蔥、山藥、桂圓等。
第三,三個食譜
1.姜絲炒羊肉
將羊肉切片。姜切絲。
鍋裏加少許油,大火。油冒煙時,放入花椒、八角,炒至香,放入姜絲,翻炒,放入羊肉片,加鹽、味精,倒香油出鍋。
2.紅棗枸杞羊肉湯
將羊肉切成八大塊,用開水鍋泡出血水備用。大棗、枸杞洗凈備用。
鍋中加水,放入羊肉、蔥、姜、大料同煮。煮到半熟時,加入大棗、枸杞、鹽,再煮煮。如果不喜歡羊肉的味道,可以加壹兩片橘子皮加大棗來減輕膻味。
3.三香料辣椒
紅辣椒(根據食物辛辣程度選擇辣椒品種),放在火上曬幹至接近焦香;花生,炸至酥脆(芝麻也可以);將蔥白放在火上烤至外層燒焦,剝去外層。
將上述三種原料在研缽中搗碎,然後混合在壹起,加入鹽和味精。
對於喜歡吃辣和粗糧的朋友來說,這道菜是最美味的——三香椒參與煎餅和結巴,最過癮。吃“金塔”(窩頭)的時候,在窩頭的洞裏放三香椒也是壹種享受!
以上菜品對畏寒的朋友壹定有用。試試看。這種情況的人容易出現末梢血管痙攣。當他們遇到冷空氣或冷水時,手腳的血管收縮,血液循環不暢。手腳容易發冷發紫。此外,也可能是因為交感神經功能不好,導致寒冷時無法收緊肌肉產生耐熱耐寒能力。
人體體溫保持在36到37攝氏度之間。當人體的皮膚接觸到外界溫度時,會直接傳遞到大腦的生命中樞,大腦控制著呼吸、心跳和體溫。天熱時,體溫控制中樞會支配交感神經的興奮,使皮膚毛細血管和汗毛孔張開散熱排汗;當妳感到寒冷時,交感神經會引起四肢各個部位的顫抖,包括下顎附近的肌肉,使肌肉和脂肪細胞因收縮而產生熱能,抵禦寒意,這就是人感到寒冷時會發抖的原因。
人是溫血動物,所以基本上不應該存在“誰更怕冷”的問題。同樣的溫度,有的人可能會因為主觀感受不同而特別怕冷。當然脂肪層可以隔絕低溫,但是因為脂肪細胞對產熱的作用比肌肉差,所以脂肪厚的人不壹定不怕冷,反而可能更怕冷!
有些疾病會影響身體對冷熱的不適應。比如甲亢患者由於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代謝過度,所以相當不耐熱;相反,甲減患者由於交感神經功能差,不能產生足夠的熱能禦寒。
也有長期吸煙的人。因為體內缺氧,周圍的微血管容易循環不暢。當是動脈微血管不通暢的時候,就容易覺得冷。但如果靜脈微血管不通暢,雖然沒有特別怕冷的感覺,但血管無法擴張,血液無法循環,導致局部缺氧,手腳容易發冷。
平時“能躺就不坐,能坐就不站”的都市“懶人”,也會因為基礎代謝率降低而出現不耐寒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