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重讀經典|荒誕,是世界底色;貪婪,是人性本色——讀《死農奴》有感

重讀經典|荒誕,是世界底色;貪婪,是人性本色——讀《死農奴》有感

《紅樓夢》未完,成為中國文學壹大憾事。在俄羅斯,也有壹部著作,因為沒有全稿,留給世人很多遺憾。它就是俄國偉大作家果戈裏的代表作《死農奴》。

果戈裏生前花了五年時間數易其稿,但因始終對定稿不滿意,追求完美且有強迫癥的他,最後幹脆把第二部手稿壹把火燒了。不久後,他去世了。現在殘存的版本中,第壹卷較完整,影響最大;第二卷是果戈裏去世後,書商在他的文件中整理出來的草稿,文學價值不大。

偉大的作家都是人精。小時候,花幾毛錢買過《欽差大臣》的小人書,捧著看了又看,看壹遍,笑死壹遍。時隔這麽多年,我依然能說出它的故事梗概。從那時起,果戈裏這個名字就印在我腦子裏了。

再“見”果戈裏,便是《死農奴》了。這是今年我讀的第壹本小說。故事沿襲了他的壹貫文風,幽默、諷刺、辛辣。主角乞乞科夫看上去人五人六的,其實是個大騙子。他扮成六等文官四處招搖行騙,就是想鉆俄國農奴制的空子,利用死人發壹筆橫財。具體做法是,先到各地大量收購死農奴名單,利用人口普查前,死農奴還未銷戶的時間差,買空賣空,以死人為抵押詐取國家貸款。

當狡猾騙子遇上超級吝嗇鬼,註定要上演精彩大戲。乞乞科夫行騙的過程中,遇見了各種奇葩的大地主。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普柳什金。如果世界上有吝嗇鬼排行榜的話,這個老頭壹定能被列入前三名。來看看他到底有多吝嗇吧:他原本壹家五口,後來死的死,嫁的嫁,最後就剩下他自己。普柳什金坐擁兩座大莊園,有1000多名農奴,家財萬貫。按說以這樣的經濟實力,生活壹定很滋潤吧。錯!壹進他家院子,乞乞科夫就被驚到了,四處破敗,像壹處荒宅,女管家穿著破洞的衣服,不修邊幅。等莊園主人普柳什金真正出現時,乞乞科夫還以為他是仆人——衣衫襤褸、油膩骯臟,蓬頭垢面,完全沒有大地主的樣子。

這還不算,常年的孤寡生活讓他與外界斷了來往,變得越來越多疑,越來越摳門,對下人更是越來越狠。他的貪欲像壹頭永遠也餵不飽的獅子,他見什麽破爛兒都往家裏拿,大到別人的水桶,小至路上的壹顆釘子,甚至不放過壹張碎紙片。村民說:“他走過的街道就不用掃了”。很有鬼子進村的感覺吧。盡管這麽貪,可他卻舍不得讓自己過好日子:家裏堆積如山的糧食變硬發黴了,他舍不得吃;各種布匹由於放得太久都被放糟,壹碰就成了灰,他也舍不得穿。他老婆在世時釀造的壹瓶葡萄酒,剩了半瓶,被他鎖在櫃子裏,瓶身滿是塵土,“好像裹著壹件絨衣”。瓶子沒塞子,蒼蠅蟲子都爬進去了,他把它們費勁地掏出來,說要給客人乞乞科夫斟壹杯好喝的甜酒,嚇得乞乞科夫趕忙婉拒了。

賣死農奴名單的時候,普柳什金想要個高價,就拼命哭窮,還說自己過得這麽苦,“全都是因為心太善哪”。這話聽起來很耳熟,像不像郭德綱“於謙爸爸於‘大善人’要讓方圓二十裏之內沒有窮人”的神段子?

這種漫畫式的描摹,看似誇張,卻把壹個守財奴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讓人過目難忘。物被人役是幸福,人為物役是大悲哀。當人壹旦淪為金錢的奴隸,哪怕他富可敵國,也依然是壹個窮人。騙子乞乞科夫像壹面照妖鏡,壹路行騙,壹路照盡世間的醜惡百態和人類的貪婪本性。

在《死農奴》第壹部結尾,乞乞科夫買空賣空的騙局被人識破,他不得不夾著尾巴逃跑了。這部小說因為具有巨大的批判現實意義,壹經出版,震驚了當時俄國社會。評論家對這部作品毀譽參半,壹些人認為這部作品是在刻意醜化俄國社會。在小說出版前,果戈裏曾向普希金朗讀過小說前幾章,後者對這部作品給予了很高的贊譽。

《死農奴》裏,常夾雜著果戈裏對壹些事情的議論和感慨,很有意思。比如:他認為人是這麽壹種很奇怪的動物:他們明明知道傳播流言八卦很無聊,可還會以傳播流言蜚語為樂趣,流言壹傳十十傳百,盡人皆知,然後他們再回頭抱怨這壹切真的很無聊;他覺得人是這麽壹種“造物”:當事不關己時,他“通達、聰慧、精明”;壹旦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人會立刻變成膽小鬼,渺小而脆弱。不得不說,這些都是人性的秘密,它們就像呼吸壹樣,緊緊跟隨我們。不是每個人都能“看到”它們,但在它們面前,我們誰也躲不開逃不掉。人精果戈裏早就把“人”看得透透的了。

《死農奴》似壹顆糖衣炮彈,外表荒誕滑稽,好些片段能讓人笑抽抽,可內核卻是堅硬和苦澀的。它仿佛是訓練有素的拳擊手,壹記左勾拳過去,擊中了俄國社會的軟肋,當局氣得頭頂冒煙,有良知的人頓時眼含熱淚。小說裏的俄國,滿目瘡痍,衰敗不堪,猶如十九世紀末的茍延殘喘的清廷。小說在當時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力,成為俄國文壇的不朽之作。

笑中帶淚,是果戈理諷刺藝術中主要特色。看透了人性,才能用戲謔的口吻寫下沈重的真相,邊笑邊流淚,是因為愛那片土地愛的深沈。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不止魯迅壹人。

《死農奴》的出版也經過了壹番波折。因未能通過莫斯科的書報審查機構的審核,差點就無緣與世人見面。後來,果戈裏找到著名評論家別林斯基,經過他的斡旋,才得以出版。《死農奴》的故事僅僅發生在十九世紀農奴制下的俄羅斯嗎?也是,也不是。今天,無論是書中的那些人物,還是書外的審查制度,都還“活著”,只不過喬裝打扮了壹番而已。荒誕是世界的底色,貪婪是人類的本性。這些,並沒有變。

最後,說壹下小說名字。《死農奴》在國內有十幾個版本,其中最早是魯迅的譯本。十幾個版本中,歷來都被譯作《死靈魂》。我看的這壹版,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的版本,婁自良譯的。他在前言裏兩次特別強調,小說的名字應譯作《死農奴》而非《死靈魂》。這兩個詞在俄語裏,拼寫壹樣,很容易混淆,但婁自良認為“死魂靈”大大削弱了果戈裏對農奴制批判的本意,因為小說裏,乞乞科夫是想通過買死農奴去詐騙國家貸款的。譯成“死魂靈”,他認為不夠精確,所以他堅持自己“死農奴”的譯法。

1852年3月4日,果戈理在莫斯科病逝。據說他最大的嗜好,是記筆記。凡看到聽到的趣事、警句、諺語,甚至在飯館裏的菜譜,都會被他收錄進本子裏,寫到作品裏去。他因而得了個“筆記迷”的綽號,他的筆記本被稱為“萬寶全書”。處處留心皆學問。再看小說裏的吝嗇鬼普柳什金,壹舉壹動如在眼前。便突然明白了,他為什麽能那麽生動傳神了。

學院征文:壹起重讀人文社科經典吧

2018.1.17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