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會計要素的要素劃分

會計要素的要素劃分

臺灣省奧運規劃要素分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損益計算四類。

海峽兩岸會計要素劃分的共同點: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含義和內容完全相同。

海峽兩岸在核算要素劃分上的主要區別:中國大陸明確將動態要素分為收入、費用、利潤三個要素,而臺灣省僅以損益表示動態要素在壹定時期內的變動結果,參與靜態三要素的平衡。在國際會計準則中,會計要素分為五個要素:資產、負債、產權、收入和費用。而且明確了“收入的定義包括收入和收益”、“費用的定義包括損失,以及企業日常活動中發生的損失”。

中國與國際會計要素的共同點:中國的六大會計要素與國際會計準則中的五大會計要素相同,基本思路和模式相同。

中國與國際會計要素的區別:中國將“利潤”作為獨立的會計要素,而國際會計準則沒有;國際會計準則明確收入要素包括收入和收益,而我國的收入要素只是營業收入;國際會計準則明確其費用要素包括費用和損失,而我國費用要素不包括損失。至於收入要素和費用要素的內容,國際會計準則是大口徑,我國會計準則是小口徑。因為國際會計準則中沒有單獨的“綜合凈利潤”要素,如果收入只是營業收入,費用不包括損失,那麽利得和損失的經濟事項就要從五個會計要素中分離出來。因此,采用大口徑是國際會計準則的必然選擇。會計準則將“收入”和“費用”要素定義為小口徑,是因為“利潤”有單獨的要素,而“收益”和“損失”的經濟事項都匯總在“利潤”要素中。也就是說,中國會計準則中利潤的要素包括利得和損失,所以采用了收入和費用的要素。中國大陸分為六個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

優勢

1.會計要素和會計對象在理論上是和諧的。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研究,我國會計界對企業會計對象的認識逐漸達成共識:企業中的資本運動有靜態和動態兩種。會計要素作為會計對象的基本分類,屬於會計對象的第二層次。

2.會計要素與會計等式和財務報表理論相協調。如前所述,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之間的數量關系概括為第壹個會計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也是建立資產負債表的理論基礎;收入、費用、利潤之間的數量關系概括為第二個會計等式:收入-費用=利潤,這也是建立利潤表的理論基礎。臺灣省四大會計要素的劃分突出靜態要素,不將收入、費用、利潤作為獨立的會計要素,而是以“利潤計算”涵蓋收入、費用、利潤。

劣勢

1.將利得和損失分別作為會計要素處理是可行的,但由於“利潤”的定義模糊不清,容易造成多重矛盾。

2.第四十四條將“收入”定義為“收入是企業在銷售商品或者提供勞務等經營活動中實現的營業收入”。營業收入只是企業收入的主要部分,不等同於收入。此處關於“收入”定義的規定犯了將大概念與小內容相匹配的錯誤。

十種元素

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將會計要素分為資產、負債、權益、所有者投資、分配給所有者的資金、總收入、營業收入、費用、損益。

優勢

1,突出權益要素,不僅要求靜態的權益信息,還要求重要的權益變動信息,有利於維護所有者權益。

2.突出總收入的要素,要求不僅提供營業收入和費用,還要提供營業外收入和費用——損益。壹般來說,美國的會計要素比中國大陸多四種,這使得權益和總收益要素的分類更加詳細和全面。

劣勢

1.股權包括所有者的投資和分配給所有者的錢,也就是說股權和所有者的投資和分配給所有者的錢是包含性的,把具有包含關系的三要素看成三要素在分類邏輯上是不科學的。

2.營業收入有與之匹配的費用,利潤卻沒有與之匹配的費用;費用有匹配的業務收入,損失沒有匹配的業務收入,這是業務收入與收益、費用與損失的重要區別。從這個意義上說,將損益作為與營業收入和費用並列的要素是合理的。但是,損益是總收益的內容,把損益和總收益作為並列要素似乎不合適。

中美會計要素劃分的共同點:中美都將會計要素分為靜態要素和動態要素。靜態要素和資產負債表。財務狀況的計量直接相關,動態因素與利潤表中經營業績的計量直接相關。

中美會計要素的差異:美國將所有者投資和分配給所有者的貨幣作為兩個獨立的會計要素,影響權益要素。美國把損益作為兩個獨立的核算要素,影響總收益。通過比較可以看出,中美會計要素劃分的基本思路和格局是相同的。如果美國不考慮所有者投入和付出影響權益要素,損益影響總收益,那麽中美會計要素劃分將完全壹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