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壯族除夕的民俗

壯族除夕的民俗

壯族除夕的民俗:

壯族——從正月三十到初二,三天。任何在外面工作的人必須在三十前回家。除夕夜,家家戶戶的壁爐上都會點上壹把火,徹夜不熄,這就是所謂的“迎火”。除夕夜,大家殺雞鴨,蒸豬肉,粉精肉,做叉燒。晚餐有八道菜,包括“水煮雞”和燉全雞。家家都要熬到半夜,放鞭炮,睡覺。在第壹個月的第壹天和第二天,所有的遊客都必須吃粽子,粽子有餡,由去皮的綠豆和半肥不瘦的肉混合醬制成。男女此時更多的是唱歌,或者打陀螺,跳舞,配球,演戲。除夕第壹天做壹整天的飯,以示來年豐收。這種米叫“宗巴”,有的有壹尺多長,五六斤重。我喜歡在節日期間舉行扔花袋活動。青年男女分成壹隊,兩隊之間的距離約為50米。劃壹條線,互擲。拋線或未能接住線的人將是失敗者。

生活在中國南方的壯族人把春節稱為“元旦”。這壹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互相祝賀,以為今年可以吉祥如意。壯族還有壹個養老的習俗,壯族人稱之為“赤力節”。“美食節”在本月30日。據說在65,438+000多年前,壹支壯族農民武裝在抗擊外敵入侵後凱旋而歸。此時春節已過,壯族人民為了迎接他們,在本月三十日為他們慶祝。

壯族人使用壯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系壯傣語支。

壯族是中國最大的民族,主要生活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少數分布在廣東、湖南、貴州和四川省。壯族的房子大多和當地漢族的房子壹樣。壹些地區的居民住在“幹柵欄”(又稱“麻柵欄”)裏,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堆放牲畜和雜物。在過去的三四十年裏,這種建築形式發生了變化,人和動物被分開了。

壯族的服飾因地而異。在桂西北,上了年紀的壯族婦女穿無領、左領、繡邊的衣服,寬腳的縫邊褲子,繡腰和銀首飾。桂西南龍州、憑祥壹帶的婦女,穿無領、左領的黑襯衫,方型黑手帕,黑色闊腿褲。男人經常穿唐裝。服裝以前是自織的土布,現在多是機織的。以前有剪牙(就是打掉壹兩顆牙,換成金牙)和紋身的習俗,現在變了。飲食方面,喜歡吃腌制的酸味食物,以生魚片為美食。主食是大米和玉米。過年的時候,米飯被做成各種粉和餅。女人有嚼檳榔的習俗(也叫吃果凍)。當給聘禮,檳榔是壹個必要的禮物。

壯族的風俗習慣

建設

壯族人喜歡依山傍水生活。青山綠水之間,錯落有致的木質建築,是壯族傳統民居。人們住在木制建築的上面,牲畜被圈在下面。不管是什麽房子,神龕都要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側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房子裏的生活以壁爐為中心,壹日三餐都在壁爐旁進行。?

連衣裙

壯族人多以自制的土布為衣料,款式多樣。壯族婦女的衣服壹般為藍黑色,褲略寬,頭上系提花毛巾,腰間系精致的圍裙;男青年穿雙排扣外套,腰間系壹根腰帶。

婚俗

“炮火”進洞房

壯族的壹種婚俗。婚禮當天,新娘必須接受“槍火”洗禮,才能進家門。這種婚俗流行於廣西田陽縣魚峰等壯族村落。新娘來到新郎家之前,要停壹會兒,準備“沖鋒”進屋,因為在門口、大廳、新房,都有七八個男青年組成的“炮兵”小組,手裏拿著壹串串鞭炮等著新娘過來。當新娘快要靠近門口時,“炮手”點燃鞭炮,組成“火墻”,阻擋新娘靠近。如果妳是個膽小的新娘,妳就得退到門外,等待第二次“沖鋒”。“槍手”們也總結了勝利的經驗,為第二次“攔網”做準備。可以說,新娘沒有兩三個“罪名”是進不了門的。圍觀的人,裏三層外三層,好不熱鬧。經過壹番艱難的掙紮,新娘跳過了門,來到了洞房前。這是最後壹道很難過的坎,因為“炮手”要放“槍”。這時,機靈的伴娘、伴娘們“四處偵察”,在“炮火”稀疏的時候,抱著新娘跳進洞房。頓時,歡呼聲如雷,祝賀新娘“奪旗”。婚宴結束後,賓客會在新娘的引導下,看著新娘摸黑出門“挑水”。新娘會把水缸灌滿,這是對新娘能否承受痛苦的考驗。這樣,新娘要到深夜才能進洞房。

背單詞

在廣西宜山和環江縣交界處的壹些地方,壯族青年結婚,“背字”的習俗流行至今。“背字”是壯語的音譯。其實不是壹個字,而是壹條壹尺四尺長,壹尺多寬的寬帶,是女方母親用自己織的或者買來的深黑色(顏色最好)的土布縫制的。女兒結婚那天,讓男方指派壹個會背單詞的人把布拿回新郎家,以防侄子生下來就是嬰兒。這種習俗在當地壯語裏叫“背字”。壹個“背單詞”的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既有爸爸又有媽媽;未婚男青年;聰明有禮。背字儀式在女方家的正廳舉行。主持儀式的人必須是村裏受人尊敬的長輩,已經當爺爺了。長輩先敬了兩杯當地名酒給背單詞的人。背詞的人很有禮貌地雙手捧杯,恭恭敬敬地給了長輩兩杯作為回禮,雙方都得壹飲而盡。然後長輩們把準備好的帶子綁在背單詞的人的肩膀上,然後互相敬酒,說吉祥話。“念”字念完,放鞭炮送別婚禮賓客,平安歸來。背詞的人向長輩鞠躬道別,步出大門,撐開傘,寓意庇護“孫子”離開姥姥家。回到男方家,主人焚香鳴槍,歡迎“背字”人凱旋而歸。幼時舉行“除漢字”儀式,也是由長輩主持。互相敬酒後,長輩們輕輕地把布脫下來,交給我媽保管。新郎的父母也應該獎勵背單詞的人。不久之後,新娘和她的閨蜜們成群結隊地來到新郎家,婚禮當天更是熱鬧非凡。

新娘過河

壯族的婚俗流行於桂北龍勝自治縣。在桂北山區,本來只有四五十裏山路,卻要涉水過河五六次,過三四座橋。所以結婚的時候,新娘要被人扛著過河架橋。攜帶新娘的人被稱為“水手”,多為未婚男青年。渡河時,鳴炮三聲,號角齊鳴。“水手”兩掌托住膝蓋,弓下身子,只有背好了才能過河或過橋。背新娘特別講究文明禮貌,動作上不能粗魯,更不能調侃。所以,背新娘的人,大多是品德最好的。過河時,“應娘”(未婚女青年手持)給新娘撐傘遮陽。大約五六十米寬的江面上,婚禮隊伍拉成壹條線,好不熱鬧。落地後,聰明的“應娘”把傘放得很低,防止別人偷看蒙著面紗的新娘。龍勝的壯族婚姻要過“三關”“十門”。先談戀愛,再訂婚,然後才能結婚,這就是所謂的“三俗”。打招呼、唱歌、出門、過村寨、過河架橋、入門、唱歌、回門、回家、入洞房,稱為“十門”。“過河”只是“十門”中的第五個“門”,過了“十門”才能進洞房。

勒爾和布吉

壯族婦女生下樂嬌(壯語,即嬰兒)時,其家庭主婦要親自找“奶媽”為媳婦餵奶。這是為了讓產後的媳婦好好休息,保持身體健康。“奶媽”通常由分娩後五個月的婦女來擔任,沒有報酬。做“奶媽”,有“第二媽媽”的美譽,是莫大的榮幸。孩子長大了,逢年過節要帶禮物去“奶媽”家。四五歲的孩子多病,父母要找“布姬”(壯語,即二爹)做孩子的靠山,保證孩子的健康。“布吉”很“專業”。上任後,他經常和父母商量,求醫問藥,多方面做飯,讓孩子健康成長。孩子長大了,會像對待“奶媽”壹樣對待“布吉”,盡自己最大的孝心。

踩著高蹺進村

在廣西龍州縣金龍地區的壯族村落,人們出門或進村都要踩高蹺。出去到村口。把高蹺掛在特定的釘子上,然後下地幹活或者去別的地方。進村時,把高蹺從釘子上取下來踩住,跳下門口的石階,然後把高蹺掛在門邊,洗洗手和腳,再上樓。據說這些鞋子是祖先傳下來的。他們地處亞熱帶,常年多雨,道路泥濘,行走不便。如果他們泥腳進屋,確實不衛生,於是發明了這種“非”字形的“高蹺鞋”。

社會犧牲

是廣西環江壯族每年夏天除夕祈求新年稻苗茁壯成長、孩子無病、牲畜肥壯的祭祀儀式。

每個月,強壯的人在節日裏盡情歡樂。其中,比較隆重的有春節、麥快節、三月歌會、牛魂節、墨夷王節、中原節、初霜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