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壹種輕餅,就是把鹽換成糖,形狀比鹹餅大壹倍,叫做“正東餅”。但無論是“廣餅”還是“正東”餅的名字,都與戚繼光進入福建抗日的傳說有關。
光餅深受福州人的喜愛。古代文人喜歡吃清淡的糕點。去北京參加考試的人路過福州的時候,都買了很多清淡的糕點做路上的幹糧。久而久之,他們吃了多少光餅就成了衡量舉重運動員努力程度的代名詞。現在福州人吃輕餅,花樣很多。有酸辣調味的海苔幹餅,餅裏有芥末心的辣菜餅,餅裏有米粉的肉餅。以前光蛋糕就是街邊小吃,不高雅。現在,福州人也在宴席上擺上清淡的糕點。福州人在邀請遠道而來的客人品嘗月餅時,應該自豪地向客人介紹月餅的傳說。
在福州當地100多種小吃中,光餅是最粗最便宜的壹種。它的原料只有面粉、堿面、鹽,還有壹點芝麻,芝麻大如銀元。用油和油
與北京芝麻醬燒餅、江蘇黃橋燒餅相比,調料沒有檔次,沒有味道。但是,不要小看它,這個光蛋糕還是有口皆碑的。
據《撫州府誌》記載,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民族英雄戚繼光率軍入閩追剿敵軍。他不想連續幾天都下雨,所以他不能在部隊裏生爐子。戚繼光命令他烤壹個簡單的餅幹,用麻繩掛在士兵身上作為幹糧,大大方便了消滅敵人的戰鬥。後來,這種小餅流入民間,不僅廣為食用,而且成為祭祀神靈祖先的必備供品。後人覺得啟功可憐,就把這種餅幹叫做“輕餅”。
在福州,人們通常把沒有芝麻的餅叫做“輕餅”,有芝麻的餅叫做“福慶餅”。但在距離福州60公裏的福清市,人們把這種上面有芝麻的餅叫做“輕餅”。“津津有味”方面,相比較而言,福清人做的光餅略勝壹籌。
福州人過去用木炭烤蛋糕。現在為了省事,大多用電烤箱烤。福清人至今還保留著自己的制作輕餅的方式,既新鮮又有趣。說得好聽點,可以稱之為集音樂和舞蹈於壹體的勞動藝術。
他們在壹個高近兩米,直徑壹米左右,覆蓋著黃色泥漿的大桶裏烤著光餅。先用壹捆捆松枝在缸內燃起熊熊大火,將缸壁燒得“發白”,缸底只剩下余燼。然後,兩個人配合將手伸進缸內,快速準確的貼在缸壁上。如果他們動作慢,就怕光膀子烤出泡泡來。因為烤輕餅的時候面對的是壹個大火罐,所以無論冬夏兩個人都是赤膊上陣。壹只手傳遞胚胎,另壹只手接收胚胎並把它放在罐子裏。他們壹前壹後,身體前傾,動作敏捷,配合默契。再加上糊餅的劈裏啪啦聲,仿佛還伴著音樂,節奏感很強。不到十分鐘,幾百個光餅就全部糊好了,然後用炭火慢慢把餅烤熟,真是大開眼界。在這個大桶裏烤出來的輕蛋糕只有金黃色,非常酥脆。
福州賣光餅的小店,都是店鋪和作坊混在壹起。福清的光餅由作坊制作,分發給商販出售。所以在福清,沿街隨處可見賣光餅的小攤。地攤上的光餅堆積如山,成了福清的壹道街景。
曾幾何時,光餅都是老百姓吃的,不準高雅。或許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現在福州的大飯店、大酒店也把光餅切成蛤蜊,和爛肉、蒸肉、雪紅、青苔放在壹起,在宴席上澆點醋、蒜汁當特色小吃。
誰也不曾想到,光餅還有今天這樣的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