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路寬闊整潔,隨處可見茂密的法國梧桐和雪松。幾輛黃包車靜靜地停在壹旁,穿著帶扣大衣的服務員舉著油紙傘...
記者壹進頤和路公館十二區,就仿佛“穿越”回了民國時代。工作人員介紹,現在納入保護範圍的義和路關公區,占地37.8萬平方米,有225座民國建築,包括使館、名人故居等,共分為12區。現已裝修完畢的頤和路公館區12區,是集會展、休閑、旅遊、度假、住宿、餐飲於壹體的高尚街區。
目前,頤和路十二區已建成民國主題文化體驗酒店,率先對外開放。該區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園舍26棟,曾居住過薛嶽、、黃、張、熊斌等民國名人。有的被打造成精致的民國風格別墅、酒店和餐飲休閑設施。修舊如舊,最大程度還原“民國風格”是這裏的壹大特色。在其中壹棟別墅裏,記者看到門上的裝飾條和屋頂的石膏線條都是原裝的,地板和瓷磚也處理得很舊。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鄒虎英教授:修繕改造老建築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在國內並不多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豪宅裏的歷史文化氛圍,比如每棟房子門墻上的主人文字介紹和老照片;房間裏有主人的手跡、字畫、與主人有關的書籍等等。我第壹次看到陳布雷的書法和書法,他的技巧是非凡的。博物館裏的菜譜我也放不下。它們很漂亮,有光澤的宣紙和小書法,我要帶回家收藏。[2]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陳子善教授:上海的思南公館區,北京的頤和安奧,杭州的湖濱村,都很像南京頤和路,但南京頤和公館更優雅。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陳昭:頤和路12區的設計非常大氣,整體在還原民國建築風格方面效果非常好。我們可以進壹步努力還原細節和趣味。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周琦:由於歷史原因,這壹帶的民國建築雖然沒有被大規模破壞,但是被捆綁建設的現象非常嚴重,壹些主體建築已經被“經營”得面目全非。這次改造對整個伊河路地區起到了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