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珠江滿愛》
從歷史上看,早在秦朝時期,中原地區就有不少人已經遷居廣東定居於此,他們也帶來了中原的文化。所以,其實嶺南和中原很早就有了文化上的交集。
當邊肖和朋友參觀廣州的“陳家祠”時,他真的感受到了與上次參觀北方建築完全不同的風格。亮藍、明黃、朱紅是最常用的顏色,相當活潑,雕刻出來的圖案色彩鮮艷,不會顯得太嚴肅。
陳家祠屋頂的各種雕塑和雕像。
《國寶第二季》中,廣東博物館還拿出了自己的鎮館之寶,送給那些認為廣東沒有歷史的熊(比如我),扇他們耳光~
廣州曾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青幹龍農貿圖》的出口壁紙記錄了這段歷史。雖然每幅畫的主題不同,但會形成壹幅完整的關於當時廣州稻作農業和茶葉貿易的生活畫面。
《青幹龍農貿圖出口壁紙》部分內容
在南越王墓中,可以找到約400件與吃有關的文物,不愧為自古以來就擅長吃的“老廣”;參觀禪宗聖地南華寺,有許多罕見的唐繡和精美的宋木雕。走在金龍西路、恩寧路等西關老街,可以看到很多精致的西關老屋和獨特的騎樓建築...
但為什麽會有廣東是“文化沙漠”的誤解?壹方面可能是因為香港的“粵文化”太耀眼了,但是掩蓋了廣東自己的氣息。
由於獨特的山地、平原和海洋的復雜地形,廣東文化大致可分為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即廣府、客家和潮汕。在外人看來,顯然以廣州為核心的廣府文化影響力最強。
特殊的歷史,在壹個小小的地方成就了兩個廣州以外的知名地方文化中心。
壹種是香港漫長的殖民歷史形成的西式香港文化,與廣府文化並稱為“省港”,在上個世紀在中國內地乃至世界都有著強大的號召力;二是改革開放後政策推動的獨特的深圳文化。
然而,這些人們引以為豪的廣東內部文化的成就,對外似乎什麽也沒做。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影響力下降似乎是壹個現實。
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影響力正在逐漸減弱,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粵東西北三面環山的灣區,向海洋發展甚至成為外貿移民的動力比向內地滲透的動力更大,使得廣東文化與內地文化的交流更少。此外,對於習慣了普通話的中國人來說,廣東話非常難學。且不說神秘的客家話和潮汕話,僅統治灣區的粵語就已經讓很多人頭疼了。
這種變化反映了灣區文化地位下降的第三個問題。壹個地區的文化地位往往與其經濟地位密切相關。曾是中國最富裕、最早接受西方生活方式的粵港澳大灣區,當然成為研究對象。
但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內地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灣區的差距越來越小。在這種背景下,內地城市的本土自豪感會上升,而相對不可理解的粵語文化的影響力自然會下降。
也是因為這些原因,提到廣東,大家的印象都是“廣東人什麽都敢吃”,但很顯然,廣東的文學作品、電影、歌曲還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