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農》中提出的重農理論和政策與商鞅、吳起、韓非的觀點是壹致的,說明當時戰國時期新興的地主階級已經認識到發展生產的重要性。本文重點論述了如何運用政治手段保證農民能夠及時從事農業生產和勞動,這與先秦時期“不違農時”的原則和以農為本的理念基本壹致。
《任地》、《邊土》、《史事》三篇,主要記載了戰國時期的農業知識:“富則五谷豐登,貴為人;:生者,地也;養之者,天也”,在《審時》壹文中認為:莊稼是人種的,地長的,天耕的。三者中,人是主觀因素,但天地是重要條件。這篇文章還記得:“耕者之道厚者,可貴也。“根據審查,農忙季節對農業生產來說是最重要的。這壹觀點在《仁帝》中也有記載:“不知事者,未至而逆之,前慕之,當時之薄也。“說明季節還沒到,是逆著時間種的;季節過去了,我們還會繼續貪婪;但是剛剛好,又不好種地。這些都失去了壹個種地的好機會。此外,在這篇文章中,還記載了“土可制肥而刺”。指出土壤是可以改變的,土地可以變成肥沃而肥沃的土地,也可以變成貧瘠而貧瘠的土地。”“仁地”講的是土地利用的原理,即整理、利用、改良土壤,通過耕作、除草、通風來涵養水分,使農作物在前期獲得充足的營養,有利於其生長,拔好穗,得到充分灌漿,使籽粒品質高,從而使農作物獲得高產。
“辨土”壹章講的是如何通過人力改變土壤狀況,也就是如何利用土地。本文對《任第》中提出的問題進行了具體回答。首先,對於不同性質的土壤,要求對耕作時間做出相應的安排。論述了耕作時間不當造成的三種危害:“偷土”(播種過稀)、“偷苗”(缺苗)、“偷草”(雜草),談了耕作不及時、整地不當造成的弊端,會對農作物產生很大影響。
《商農》等四部農業論著內容相當豐富,總結了我國先秦時期勞動人民的農業生產經驗,蘊含著豐富的農業辯證法,表明我國農業生產理論和實踐自戰國以來壹直走在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