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散曲大師王磐為了指導百姓度過荒年,深入百姓生活,收集了52種無毒野菜,編成了壹本野菜食譜。明末姚克誠增補60種,共計112種。在饑荒年代,大多數人會用挖出的野菜來養家糊口。“薺菜小豆腐”大概就是那個年代產生的,而現在,“野菜小豆腐”已經成為山東著名的特產。
我媽是山東人,“薺菜豆腐”很正宗。這道菜不僅是媽媽的招牌菜,也是爸爸媽媽的愛菜。是壹碗“薺菜豆腐”成就了他們的愛情。
我父親和母親的村莊相距六英裏。我三姨嫁給了我父親的二哥。因為外公去世早,外婆家很窮。父親是村裏第壹個大學生,通過勤工儉學完成了學業。有壹年暑假,父親餓得昏昏沈沈回到村裏,奶奶病得很重,不能做飯。母親恰好在三姨家走親戚,掩飾不住父親瘦弱的樣子,就偷偷挖了壹籮筐薺菜,把三姨家剩下的豆子全部磨好,燒了壹鍋“薺菜豆腐”,盛了壹大碗,偷偷放在父親的桌子上,輕輕地對父親說:“吃吧……”。
後來父親告訴我,他流著淚吃完了那碗“薺菜豆腐”,發誓要把妳媽娶回家。就這樣,母親嫁給了父親。父親給母親的嫁妝裏有壹件很特別的東西,就是制作“薺菜豆腐”的專用工具——磨豆的石磨。這個簡陋的小磨,至今還在父親的書房裏。
話說回來,其實要真正把這種“薺菜豆腐”做得正宗,還是挺麻煩的。等到五月,幾場春雨過後,到處都長出了又香又嫩的薺菜。薺菜挖回來後,去根,洗凈,瀝幹,切碎備用。黃豆要提前泡好水,搬到石磨裏,慢慢放進石磨上的小孔裏,然後加點水,開始轉動研磨手柄。很快,隨著吱吱嘎嘎的聲音,乳白色的果肉就會從磨粉機的漏鬥中流出,這些果肉就會沸騰,這就是我們喝的豆汁。
豆子碾成豆渣後,點火即可。先用小火把鍋加溫,然後把碾碎的薺菜均勻的鋪在鍋底,上面蓋壹層豆渣,再把豆漿沿著鍋沿倒入鍋裏,加入適量冷水,小火慢燉。當鍋內熱氣上升時,用鏟子將薺菜翻起,與豆渣攪拌均勻,加入適量精鹽,小火燉20分鐘。這樣,壹道美味的“薺菜豆腐”就做好了。
由於野菜的藥用價值和保健作用,野菜食譜已被載入中醫大辭典。吃膩了大魚大肉的人,自然想吃點清淡的。就這樣,吃野菜逐漸在城市流行起來,“薺菜小豆腐”也氣勢洶洶地走上了酒店餐桌,成為“名菜”。希望大家胃口好,心情好,有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