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郭月餅的由來和歷史。

郭月餅的由來和歷史。

清崇德三年(1638),太原壹家面點的郭、杜、林三個徒弟專門做唐糕。八月中秋將至,蛋糕店生意越來越紅火。辛辛苦苦做了三天,做出來的唐糕還是供不應求。終於,壹天晚上,吃完晚飯後,這三個人筋疲力盡,因為酒勁太大,睡著了。當他們醒來時,發現之前做好的面條因為天氣熱已經發酵了,他們再也不能做傳統的糕點了。郭師傅趁著酒勁,幹脆領著兩個徒弟試著將生面用香油、麥芽糖等材料拌入發酵面中,再按照以前的唐糕工藝制作。沒想到做出來的蛋糕比之前做的更軟更甜。這種由三個徒弟喝後改良的唐餅,壹上市就受到消費者的廣泛好評。沒過幾天,就引發了購買這款蛋糕的熱潮,每天前來購買的人絡繹不絕,往往要排很長時間的隊才能買到。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郭、杜、林,就把這種餅叫做“郭”。由於“郭”糕的由來多是師徒醉酒所致,人們還給這種糕起了壹個有趣的綽號——“醉糕”。雖然“醉餅”不含酒精,但每次提起“國”的柔和醇香,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壹股沁人心脾的酒香。可以說蛋糕不醉人。這也是善釀酒善喝酒的山西人津津樂道的事情。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後隨光緒皇帝西行,途經南口、居庸關、懷來縣、宣化府、陽高縣、大同府、代州、忻州,於8月17日抵達山西太原。

逃亡之初,官兵四散,百姓流離。慈禧太後就這樣簡簡單單的跑了,像個村婦,壹路衣食無著。直到懷來縣邊界被知縣吳迎接,她才稍有暖意。到了太原,山西巡撫領著眾人迎接,並呈上了禦用器皿,恢復了皇冠的模樣。據記載,慈禧太後西逃太原後,並沒有忘記皇室的奢華。每天的食譜有100多種,光是吃飯就花了200多兩銀子。

當時每日奉上的禦膳仍照常分為葷局、素局、正餐局、茶局、點心局。因為他出逃的時候沒有帶廚師,點心局的品類供應有限,所以山西巡撫告訴太原所有的餅店都要提供糕點和名吃。經過篩選,正宗的“郭”糕點作為點心局的壓軸戲贈送給了兩宮,他萬萬沒有想到慈禧太後品嘗後會大加贊賞。此後,在慈禧太後逗留太原期間,“郭”餅已成為日常小吃貢品。回到六安都城後,慈禧仍念念不忘,並訂購了郭糕作為貢品。“國”糕入選宮廷,與它的前身唐糕相得益彰,再次成為京城名餅。這壹次,它成為了金餅的傑出代表。從此,山西所有的重要官員都以吃“郭”糕為榮,百姓也開始稱“郭”糕為“太後糕”“國”已成為山西人宴請賓客、饋贈佳品的最佳選擇。

清末民初,郭月餅已成為山西糕點行業的著名品牌之壹。每個家庭,無論老少,都會帶著濃濃的鄉愁和團圓的願望品嘗郭的月餅。100多年來,郭月餅已成為山西中秋節習俗和節日飲食文化的光輝象征。

目前,太原雙合成郭晉式月餅這壹傳統技藝已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列入我省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郭晉式月餅的保護與傳承進入了壹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