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
中國有20多個少數民族也慶祝中秋節,但節日和習俗不同。壯族人習慣在江裏的竹筏上用年糕和拜月,姑娘們把燈籠放在水面上衡量壹生的幸福,唱著優美的民歌《請月亮顧》。韓國人用木桿和松枝搭起“賞月架”。先請老人到架上探月,然後點亮觀月架,打長鼓,打窯洞,壹起跳“農家舞”。節日前的“虎日”,仡佬族在全村宰殺壹頭公牛,留下公牛的心臟,供中秋之夜祭祖迎新谷。他們稱之為“八月節”。侗族人在這個時候讓年輕人郊遊、聚會,稱為“甘平節”。第壹天是蘆笙會,第二天是二人轉。年輕人應該化妝來表達他們對心上人的愛意。傣族人對著空氣放了火,然後圍坐在壹起喝酒,品嘗狗肉湯鍋,豬肉幹,鹹蛋和鱔魚幹,笑著看月亮。黎族人稱中秋節為“八月會”或“聲調節”。屆時,各集鎮將舉行歌舞晚會,各村由壹名“調頭”(即領隊)帶領參加。到了姜奇之後,大家互送月餅、香餅、甜餅、花巾、彩扇、馬甲,絡繹不絕。晚上,他們聚在火堆旁,烤野味,喝米酒,唱大曲,於是未婚的年輕人趁機尋找未來的伴侶。
中秋祭月儀式是壹種古老的儀式,表達了人們祈求月神保佑人間的美好願望。中國自古就有“秋夕暮月”的習俗。晚上的月亮是為了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舉行迎寒祭月的活動。農歷八月十五是漢族傳統的中秋節。除了與漢族的中秋節相似之外,還有壹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動,如壯族的祭月,所以也叫“祭月節”。
中國的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詩歌壹直以其審美的優雅吸引著無數虔誠的追隨者,尤其是那些融合了作者思想、感情、智慧和創造力的名篇。雖然歷經千年,但依然熠熠生輝。他們雖然在現代文明的喧囂與喧囂中獨自起舞,卻從未被後人遺忘。回望中國千年歷史,墨香遠墨,歷朝歷代獨領風騷。歷代名人讓無數華夏兒女印象深刻!
在中秋節月圓之夜,有許多燈籠掛在公共場所。人們聚在壹起猜寫在燈籠上的謎語。因為這是大多數年輕男女最喜歡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也會聽到愛情故事,所以在中秋節猜燈謎也是男女之間愛情的壹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