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三至六歲兒童的教育方法

三至六歲兒童的教育方法

3-6歲的孩子正處於所謂的“旺盛年齡”,身體各方面的機能都在旺盛的發展。他們喜歡親近人和社會生活;以下是《三到六歲孩子的教育方法》,希望能幫到妳!

簡而言之,此時的孩子擁有整個人格的縮影,快速成長所帶來的偏差和迷茫已經普遍出現在孩子身上。因此,家庭教育必須註意以下幾點:

培養分類對應的能力

分類是將物品按照壹定的標準進行分組歸類,是孩子掌握數、空間、規則等概念的基礎。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分類能力。比如把買回來的蔬菜、水果、幹果進行分揀;將洗好的襯衫、內衣、外套、褲子分類;洗碗的時候把盤子分開,等等。這個分類活動貼近孩子的生活,他們非常願意做這個分類活動。

對應就是協調相關的事物。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很多活動。比如桌子前面放壹把椅子,碗上面放壹雙筷子,每雙鞋的左右腳對應。這些活動為掌握數的概念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經驗。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情境和活動,幫助兒童學習掌握分類和相應的概念,是壹種有效的方法。

保持溫暖的家庭環境

家庭房間和家具整潔美觀,舒適宜人,有利於陶冶孩子的情操,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家庭成員之間要和睦相處。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每個家庭成員都應該自尊、自愛、自重、嚴於律己、互敬互愛,按照正確的道德規範行事,讓孩子在和諧的家庭生活中學會如何做人、如何愛人、如何處理人際關系。

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壹般性格開朗,活潑進取,心地善良,具有優秀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成年人要為某些事件爭吵時,壹定要避開孩子。

不要覺得無聊。

首先,家長壹定要接受現階段孩子多嘴的現象。語言的發展必然要經歷“聽和說”的階段,所以大人要為孩子樹立正確的說話模式,同時也要做孩子忠實的傾聽者。

特別是,不要抑制孩子說話的欲望,家長要對孩子的話語表示關註,請多創造愉快的氛圍;還有比如“羅嗦!”“閉嘴!”禁止孩子說話的態度是最不應該的。

如果家裏有客人,大人擔心會影響談話的時候,可以先告訴他:“我可以等會再聽妳說嗎?”讓他養成等待的習慣。

以上的說法並不意味著父母應該隨時陪在孩子身邊。每天花30到40分鐘耐心陪他就夠了。其余時間,母親們可以壹邊工作壹邊說:“原來如此!”並且註意他的眼神,讓他知道妳對他的話有求必應。雖然這只是很簡單的反應,但已經讓孩子相當滿意了。

另外,在媽媽忙著吃飯的時候,爸爸陪孩子也是壹個不錯的方式。這時候,父親不妨給孩子講講外面的趣事,可以更好地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增進父子(女)之間的感情。

孩子再多話,在外面也比不上在家裏說的多。尤其是面對陌生的環境,這種傾向更加明顯。這時候大人可能馬上會不耐煩的說:“在家說話不好嗎?”現在是怎麽回事?“這種現象與其說是孩子本身的語言問題,不如說是社會問題。只要他們習慣了不同的人和環境,自然可以慢慢克服這個障礙。

壹旦寶寶和同伴的社交生活順利,粗魯的話或難以接受的話往往會脫口而出。這時候大人不要太在意;如果我們因為社交而禁止他們說臟話,就等於禁止了他們的生活,從而幹擾了他們的交流。當寶寶第壹次說臟話時,父母不妨對他說:“這句話不好聽,妳不該說!”“那就教他正確的說法;再聽到他罵人的話,妳就故意沈默,讓他覺得這種話不能和大人交流,自然就改了;如果大人對此大驚小怪,會適得其反。

唐雪老師提醒說,孩子們在不斷地學習新單詞。只要家人使用正確的語言方法,罵人的新鮮感就很容易消失,大人不必太在意。

正確對待孩子的獨白

這個階段的孩子經常自言自語。了解孩子心理發展的家長都知道,這種自言自語是孩子心理發展的正常現象,也叫“自我中心言語”,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重要階段。我們平時用來交流的叫做外部語言,而我們用來在頭腦中默默思考的是內部語言。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已經有了壹定的外部語言,但還沒有形成內部語言。這樣,他們在思考問題時,往往需要外界動作或語言的幫助。自言自語是兒童從外部語言過渡到內部語言的壹種形式。玩遊戲時,孩子邊做動作邊說話,用語言補充動作,用語言引導動作。

孩子自言自語,往往不需要別人回答。當他們想出解決方案時,他們會自言自語。所以,大人聽到孩子自言自語,不用擔心,不要厭煩,也不要阻止孩子自言自語。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自言自語的現象會逐漸消失。

讓孩子從小接受音樂教育

讓孩子從小接受音樂教育,並不是為了將來讓他們都成為歌手或演奏家,而是通過和音樂交朋友,讓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

音樂是美好的東西,最適合孩子的身心發展。孩子們可以在學習音樂中找到樂趣,開發智力,陶冶情操,學會發現和感受美。在演奏樂器時,孩子需要動手動腦,使用多種感覺器官,這就發展了孩子的觀察力、記憶力、理解力和創造力。

通過堅持不懈的實踐,還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非智力品質,從小樹立孩子的信心和勇氣,培養孩子頑強的毅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藝術修養,形成良好的性格。

對於寶寶來說,音樂啟蒙主要是提供壹個良好的家庭音樂環境,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比如豐富多彩的音樂可以陪伴孩子不同的活動,輕松愉快的抒情音樂可以陪伴孩子起床吃飯;快節奏的進行曲伴隨著兒童遊戲;優美安靜的搖籃曲陪伴著孩子入睡。

另外,可以給孩子提供壹些簡單的樂器,讓他們在演奏的同時感受音樂的美,也可以經常帶孩子去聽壹些輕松活潑的音樂會或者文藝晚會。總之,用各種方式讓孩子生活在充滿音樂的環境中。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和音樂交朋友,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

培養孩子的耐心

孩子對什麽都感興趣,外界的壹句話、壹張圖片、壹點新鮮刺激都會吸引他的註意力,所以很容易形成興趣變化快、耐心和堅持性差的習慣。如果壹個人想在事業上成功,他不僅需要智慧,還需要毅力。因此,培養孩子克服困難、堅持努力的精神非常重要。

培養孩子的韌性需要耐心的引導。家長可以用友好的語言吸引孩子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的註意,避免分心,讓孩子堅持完成活動。比如孩子畫了壹半就想走,家長要提醒孩子:“畫完了告訴我畫的是什麽?”孩子壹聽到父母要看畫,就會去完成。

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的耐心。孩子學習壹段時間後可能會變得焦躁不安,所以不要強迫他們,而是用遊戲來吸引他們,讓他們堅持下去。壹開始可以短壹點,等孩子對學習有興趣了再逐漸延長時間。

孩子學習的內容主要看自己是否感興趣,家長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孩子感興趣的活動容易成功,成功給孩子繼續下去的動力。孩子會更自覺地堅持這樣的活動。

圖片對話

看圖說話可以豐富孩子的知識,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是鍛煉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好方法。當妳準備給孩子講壹本書的內容時,最好提前讀壹遍,熟悉壹下情節。可以用語言來引起孩子的興趣,比如“看,這裏有壹本好書,要不要讀壹讀?”或者讓孩子自己去發現,然後妳就可以開始給他講書裏的故事了。

家長講故事時,語言要盡量生動形象,可以適當增加壹些動作,壹次內容不要太多,以免孩子失去興趣。同壹個故事可以給孩子講很多遍,孩子還是會聽得津津有味。講故事,讓他們翻頁或者用手指畫畫,對他們來說更容易理解故事。漸漸地,孩子們可以講自己熟悉的故事了。

對於單張圖片,可以讓孩子先觀察,然後讓孩子用文字告訴妳他看到了什麽。這時候就需要孩子運用自己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了。家長可以提問:“這幅畫裏有什麽?”“他們在幹什麽?”等等,兒童的含量會增加。

孩子說話不好聽,不要罵。妳可以由易到難,從壹兩句話開始。如果孩子說話不分先後,或者重復多余的話,比如“然後,然後……”,或者壹句話說完就急著說下壹句話,家長要有耐心,給孩子做正確的示範,讓孩子模仿,提醒孩子想好了再說話。漸漸地,孩子們會說得越來越好。

遊戲就是學習。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應該從3歲開始盡可能多的學習,玩遊戲是浪費時間,所以盡量壓縮孩子的遊戲時間。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這無疑是壹種錯誤的理解。

其實遊戲是孩子與外界交流的壹種方式。遊戲的過程是孩子探索和實驗的過程。在遊戲中,人與外界的關系逐漸被理解和建立。兒童玩耍的過程就是他們身體、社會性、智慧和創造力的成長過程。所以,每個孩子都需要遊戲來促進各方面的健康發展。

同時,遊戲還可以幫助孩子發展語言能力。所以,對於孩子來說,玩就是學習。遊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我們應該充分重視遊戲的價值。家長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參加有意義的遊戲活動。

引導孩子們進入科學領域

兒童科學教育不是傳授科學原理,而是通過實際的生活體驗,引導兒童樹立觀察、關愛、探索自然的正確態度,從而激發他們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時候的孩子好奇心強,求知欲強,喜歡運動和遊戲。正確、科學的啟蒙教育不僅可以開啟兒童的智力,培養兒童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還可以培養兒童良好的人格品質。

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往往來源於偶然的發現。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有意安排和引導,可以激發孩子探索科學世界奧秘的興趣,幫助孩子掌握探索科學的基本方法,幫助孩子發展邏輯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