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在古代也被稱為“日中”、“晝夜分”、“仲春月”。《黎明詩易》說:“分割線,黃赤之交,太陽到此為止,晝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義,第壹,是指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第二,在古代,立春到長夏就是春天,春分正好在春天的三個月之中,春天平分秋色。
春分,二十四節氣之壹,是春天的第四個節氣。鬥指非合,太陽歷達到0,每年公歷3月19~22日舉行節日。
春分在天文學上意義重大,南北半球晝夜平分。此後,太陽的直射位置繼續從赤道向北半球移動,北半球的白晝開始比黑夜長。春分在氣候上也有明顯的特征。此時天氣溫暖,多雨,陽光明媚。
自定義:
1,吃春菜
嶺南習俗“春分吃春菜”。“春菜”是壹種野生莧菜,村民稱之為“春蒿”。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摘春菜了。在野外搜索時,往往是綠瘦的,大約壹個手掌的長度。采摘下來的春菜,壹般在家裏和魚片壹起熬制,稱為“春湯”。有句順口溜說:“春湯臟,洗肝腸。全家老少平安健康。”從壹年的春天開始,人們仍然在家裏祈求平安和健康。
2.陣亡將士紀念日
《禮記》有:“祭壇。”孔《英達疏》:“又叫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