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莊又稱承德離宮或熱河宮,是中國清朝皇帝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地方。它是清朝皇帝出於綏靖、團結中國邊疆少數民族、鞏固民族團結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頤和園。避暑山莊始建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完成於乾隆五十五年,歷時89年,占地564萬平方米,周圍有蜿蜒萬米的宮墻。它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園林。
承德避暑山莊是中國清朝皇帝的夏宮。景區距離北京180公裏。它由皇宮、皇家園林和宏偉的寺廟組成。別墅的建築布局大致可以分為宮殿區和花園區兩部分,花園區又可以分為湖區、平原區和山區三部分。康熙乾隆定的七十二景。有殿、堂、樓、亭、閣、亭、閣、廳、寺等建築100多處。是中國三大古建築之壹,最大的特點是山中有園,園中有山。
由於眾多群體的歷史文化遺產,避暑山莊及其周邊寺廟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區之壹,44處風景名勝保護區之壹,承德也因此成為全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避暑山莊,北京的頤和園,蘇州的拙政園,蘇州的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
七十二景
承德避暑山莊有120多組建築,其中康熙四字36景,乾隆三字36景。這就是別墅裏著名的72景。
康熙朝命名的36個景點是:清涼煙、芝徑雲堤、清涼無暑、煙巽山亭、水香巖秀、山谷松風、松鶴清月、雲山勝地、四面雲山、北枕雙峰、西陵朝霞、錘峰夕照、南山飛雪、梨花伴月、水香、清風春聲、異彩紛呈。
乾隆年間命名的36處景點有:李正門、秦征堂、宋鶴齋、如意湖、青雀坊、齊王樓、馴鹿坡、水心榭、壹枝堂、長源臺、景豪堂、冷香亭、采菱渡、關聯鎖、清慧閣、般若、滄浪嶼、依平、憑祥盤、萬樹。
外八廟
在避暑山莊周圍,將以西藏和新疆喇嘛教寺廟的形式修建壹批喇嘛教寺廟,供西部和北部少數民族上層人士和貴族拜佛使用。避暑山莊東部和北部、五烈河兩岸、獅子溝北緣丘陵地帶有11寺院。隸屬八廟,由清政府直接管理,稱為“承德外八廟”。寺廟按建築風格分為藏式寺廟、漢式寺廟和漢藏式寺廟。這些寺廟融合了漢、藏等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氣勢恢宏,極具皇家氣派。這12座建築風格各異的寺廟,是當時的清政府為了團結蒙古、新疆、西藏的少數民族,以宗教為織網手段而修建的。這些寺廟大多建在陽坡上,大殿突出,氣勢宏偉。
其他風景
宋河寨
康熙年,皇太後來到避暑山莊,住在西域的松鶴清月。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皇帝在正殿東側又修建了壹組八院建築群,命名為松鶴齋,供皇太後居住。那時候的宋鶴齋,“室外松柏常見,庭前白鶴舞”。院子裏有馴鹿在遊泳。隋成殿後依次有15間,門廳3間,正殿7間,名為樂壽堂,後改名月興居,是慈禧太後的寢宮。隋成殿,十五間照相館,門樓早就沒了。樂壽堂只有基址,重建於1998。
皇後
主宮是宮殿區的主要建築。建於康熙五十至五十二年,乾隆十九年(1754)翻修重建,占地10000平方米。包括大院,由李正門、午門、閱射堂、聯博精誠堂、四知書屋、19間照相館、煙館、雲山度假樓、門、部分審判室、附屬廳堂、回廊組成。分為“前朝”和“後朝寢宮”兩部分。前朝是皇帝處理軍務的辦公區;後臥室是皇帝和皇後的日常生活區。大殿名為“連景波城”,由珍貴的楠木制成,故又稱楠木殿。它是皇帝統治國家事務的地方,各種盛大的儀式也在這裏舉行。
東宮
東宮在宋鶴齋的東面,地勢比鞏崢和宋鶴齋低。東宮前的墻上還有壹個門,叫德惠門,是崇泰門,形狀和李正門差不多。進入德惠門後,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依次為七大殿、十壹大殿、印青閣、福壽閣、秦征殿、涓阿聖境殿。1945年,日軍入侵承德,燒東宮慶祝勝利。現在只剩下基地了。印青館,俗稱大劇院,類似於現存的紫禁城的尹暢館和頤和園中德園的大劇院。這座亭子有三層樓高,外觀宏偉。
萬和宋風寺
這是風之大殿。康熙皇帝經常在這裏接見官員,讀奏章,讀書寫字。1722年,康熙發現皇帝的第四個兒子,碩雍親王殷的第四個兒子李鴻(乾隆皇帝)聰明伶俐,非常寵愛他們,於是降旨將李鴻送進宮。今年夏天,李鴻在父母的帶領下,和爺爺壹起去了承德避暑山莊。康熙把避暑山莊“萬和宋風”的側廳讓給了李鴻居住。平時他參加宴會或檢閱奏章,都要伺候他,日夜教導他。李鴻繼位後,將此寺命名為“濟恩堂”。乾隆後三十年,乾隆為紀念康熙皇帝對他的恩情,寫下了《避暑山莊慈恩殿》。
給房子降溫
萬歲,按房子來說,穿過門樓大廳往北,然後北面有七個大廳,深入兩室。這裏以煙浪聞名,是主宮後宮的正殿,也是別墅裏清帝的寢宮。康熙稱之為“地高開闊,空氣清朗”,“靈修十裏平湖環抱,使其涼爽”,故名“霧凇使其涼爽”,位列避暑勝地康熙三十六景之首。
湖區
園林景區的精華基本在湖區。康熙曾誇口“自然風光勝西湖”。別墅內的主要景點建築散落在湖區周圍,因此看起來曲折而美麗。湖區位於別墅的東南部,占地49.6萬平方米。有大小湖泊八個,分別是西湖、胡成湖、如意湖、尚湖、胡夏湖、殷墟湖、鏡湖、半月湖,統稱為胡賽湖。湖區的風景建築大多仿照江南的景點,比如煙雨樓,就是仿照浙江嘉興南湖的煙雨樓。金山島的布局模仿自江蘇鎮江的金山。湖中兩島有兩組建築,壹個叫“如意島”,壹個叫“月光河聲”。“如意島”上有假山、亭臺、殿堂、寺廟、水池等建築,布局巧妙,是景區的中心。“月光河聲”由壹個精致的四合院和幾個亭臺樓閣組成。每當東山之夜,皎潔的月光映照著平靜的湖水,景色優雅。
這壹區域的整體結構是依山傍水,有島有水,布局運用中國傳統造園手法,形成中國神話傳說中神仙世界的構成。許多組建築被巧妙地建造在島、堤和水面上,呈現出壹派水鄉風光。平原地區主要是成片的草地和樹林。當時這裏有萬樹園,山區從南到北,由四條溝壑組成,依次是榛子谷、松林峪、梨樹峪、松雲峽。群山之中,古松高聳入雲,樹木蔥郁,原有建築40多組,有玄齋亭臺、佛寺等建築,但大部分都只有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