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扒雞的由來:德州扒雞由燒雞演變而來,創始人是韓世功先生。據《德州市誌》和《德州文史》記載,韓吉是德州五香無骨扒雞的第壹故鄉,制作於1616(明萬歷四十三年),代代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留在德州。他讓韓家做雞,嘗了嘗。之後,他非常高興,稱贊它是“食物中的奇跡”。從那以後,他壹直向朝廷進貢。1911年(宣彤三年),韓世功先生總結了韓家世代做雞的經驗,做出了風味獨特的“五香骨燜雞”。社會習慣稱韓世功先生為第壹代扒雞制作大師。
二十世紀初,德州烤雞的經營者如雨後春筍,名店林立,相互競爭,在質量上下足了功夫。“寶藍齋”的主人侯經過仔細研究,根據烤肘子和牛肉的烹飪方法,創造了壹種扒雞制作工藝。到了公元1911年,德州老字號烤雞店店主韓世功等人,改良了傳統工藝和配方,加入了各種健脾開胃的中藥,結合後制作燒雞、扒雞的經驗,揉合了炒、熏、鹵制、烤雞的方法,兼顧了各地風俗和南北。雞腿熟了搖壹搖,肉和骨頭會分開,這叫去骨。他們做的扒雞炒的均勻,燉的爛,香氣四溢,久不變質,很快在市場上開辟了壹片市場。尤其是津浦鐵路開通後,德州扒雞的名聲隨著遊客的口味遠播大江南北,成為北方著名的全雞扒雞特產。
新中國成立後,德州扒雞的生產條件和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50年代初,德州成立國營食品扒雞公司,以扒雞為主。公司博采眾長,保持並發展了這種傳統名吃的獨特風味。曾被山東省商務廳、商務部評為優質產品,1956年全國食品博覽會壹級名牌產品,1983年全國“十大雞”之首,還首次被列入國家有關部門編制的第六輯“中國名菜譜”650種。
德州扒雞之所以能經久不衰,其中壹個原因就是選料非常嚴格。德州扒雞行業流傳著壹句話:“原料是基礎,生產加工是保障。”用來做扒雞的毛雞必須是活的,健壯的,運輸過程中被壓死的必須丟棄。第二個原因是制作工藝非常精細。
制造工藝
壹、宰殺:將750克以上的活雞切開氣管,瀝幹血水,用65攝氏度左右的熱水燙壹下,去掉雞毛,剝去腿、口、爪的老皮,然後剖開臀部,取出內臟,瀝幹血水;
第二種是整形手術:把雞腿卷起來,爪子插進腹部,兩只翅膀交叉出嘴,看起來像“浮在水面上的鴨子”;
三是烹炸:將雞肉均勻塗上糖色,然後放入沸騰的油鍋中炸至雞肉呈金黃色;
四、食材燉制:烹飪前,在鍋底放壹個鐵箅子,防止鍋燒糊,然後將加工好的雞肉按年代和嫩度排入鍋內,與湯混合,防止雞肉上浮。烹飪時用猛火煨,小火煨,浮油浮氣,燜雞6-8小時,燜老雞8-10小時,燜雞以原鍋老湯為主按比例燜。配料十六種,花椒、大料、桂皮、丁香、白芷、草果、陳皮、三萘、砂仁、姜、茴香、醬油、糖、鹽。這樣做出來的扒雞外形完整美觀,色澤金紅,肉質松軟適口,具有開胃、補腎、助消化的作用。
此外,山東濟寧的上官扒雞也因其色香味俱全,深受魯西南高中生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