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鹵肉的真實歷史是怎樣的,又是怎麽來的?

鹵肉的真實歷史是怎樣的,又是怎麽來的?

雙熟肉片,原名炒肉片,是壹道東北菜,由光緒年間哈爾濱道臺府廚師鄭興文創制。煮熟後色澤金黃,味道酸甜。

鍋包肉是壹道酸甜可口的菜,把鹹鮮的“焦豬肉條”換成壹條,以滿足外賓的口味。通常是將豬裏脊肉切片腌制,裹上炸漿,在鍋裏炸至金黃色,撈出,然後在鍋裏攪拌增稠。

哈爾濱道臺福彩的創始人,濱江道臺都薛瑩的第壹任廚師長鄭興文,是鍋包肉的鼻祖!

據道臺菜第四代名廚鄭樹國介紹,鄭氏家族是旗手,的父親鄭生活在遼寧,在京從事茶葉生意。因為應酬和交際,他經常品嘗各種美食,口味很別扭,所以被朋友們戲稱為“美食家”。鄭興文6歲時隨父親來到北京,並逐漸對烹飪產生了興趣。14歲的他,對美食和烹飪有著強烈的偏好。拜完淮揚菜的傳人——陳彩寶門。

東北名菜:鍋包肉的歷史淵源

鄭認為“君子遠炊”,擔心兒子做飯會給旗手丟臉。然而,鄭興文決心很堅定,於是鄭只好滿足他的想法,把送到恭王府去學烹飪。這開闊了鄭興文的眼界,拓寬了他的知識面。24歲時,鄭興文開始了他的藝術家生涯。家裏不讓他出去做飯,他就在北京東華門大街上開了壹家“真味居”餐廳,自己當老板。“真味居”有很好的客戶群。鄭興文的“八旗式”脫穎而出。他只關心菜肴的質量,卻忽略了成本。結果生意越紅火,他虧得越多。工作三年多,他不得不倒閉。

1907年,鄭興文帶著14廚師來到哈爾濱,由家人——黑龍江省對外漢語談判局總經理鄭國華推薦,進入當時的濱江官道衙門做上官廚師,專門為第壹道臺督餐飲。道臺府作為當時北方重鎮的官邸,經常招待外賓,尤其是俄羅斯客人。因為外國人喜歡酸甜口味,北方的鹹味讓外賓不舒服。道臺的杜·命令官府裏的廚師改變菜肴的口味。鄭興文把鹹的“烤豬肉條”改成了糖醋菜,這使哈爾濱成為了鹵肉的起源。鄭興文稱之為“鍋炒肉”,這可能是外國人點餐時的發音問題造成的。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今天的“鍋炒肉”。

東北名菜:鍋包肉的歷史淵源

這道菜讓俄羅斯客人很喜歡,每次來吃飯都要點。而且,鄭興文在道臺府的廚師創造了許多美味的菜肴,如“豬頭燉”(後改為“豬頭餅”,仍被民間稱為“豬頭燉”)、“煙熏鹵鴨”和湯嫩的“燉獅子頭”。1911年,鄭興文在奉天(今沈陽)舉行的世界鼠疫研究會上,因其高超的烹飪技藝受到了與會各國代表的高度贊揚,並獲得了大會頒發的“河畔食客”榮譽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