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塞德希爾是壹位才子,出生自印度,七歲移民美國。獲得計算機科學,數學,經濟學3個學士學位。大學畢業後,進入哈佛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哈佛畢業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開始了他的行為經濟學研究。在麻省與經濟學教授《貧窮的本質》作者阿比吉特等人創立了“貧困行動實驗室”,取得豐碩成果。
引言標題為——資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態。引言部分通過兩個例子引出稀缺的概念。壹個例子是時間管理失敗的例子,作者塞德希爾因事情繁多,總是感覺時間不夠。壹個是作者所寫書中相關人物肖恩金錢管理失敗的例子,肖恩被債務纏身,陷入惡性循環中。 從而得出稀缺的概念——是擁有少於需要的感覺 。對於塞德希爾是時間的擁有少於需要,對於肖恩來說是金錢的擁有少於需要。
因為上述兩個例子是個例,所以書中進壹步尋找稀缺的通用案例,引出稀缺會俘獲大腦。書中描述了四個事例。
第壹個案例是二戰尾聲,盟軍攻入德國占領區後,發現許多人處於及饑餓的邊緣,盟軍為了解決如何給人們提供食物,啟動了壹個饑餓實驗。實驗中發現,人們把註意力全部集中到了食物上面,當然饑餓狀態的人們找食物當成第壹要務,是情理之中的。但是這些人們的關註已經遠遠超出當時自身實際需求,他們想著開餐廳,對比食物價格,研究菜譜,這些不能解決當時饑餓反而加劇饑餓感的想法中。第壹個案例的結論就是,這些人被饑餓強行俘獲了思想和註意力。同時也改變了他們的思維方式。
第二個案例也是饑餓實驗,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壹組處於饑餓狀態,壹組非饑餓狀態。兩組實驗人員就是盯著屏幕認字,而屏幕會以停留33毫秒時間顯示不同詞匯,也就是壹秒的1/30,讓實驗對象識別屏幕上的詞匯。最後發現,饑餓組在識別非食物詞匯時,與非饑餓組表現壹樣優秀。同時對於食物詞匯,饑餓組做的更為優秀。但是33毫秒實在太短了,遠遠少於大腦正常反應時間(300毫秒),33秒這麽快的反應只能說明饑餓稀缺對大腦的影響存在於自動自發的潛意識處理過程中。
第三個實驗,兒童估計硬幣大小。結果是在窮人家的孩子眼裏,硬幣看上去很大,其尺寸扭曲的嚴重。也就是硬幣俘獲了孩子的註意力。也就是說稀缺不僅影響註意力,也會影響我們對事物的認知。
第四個事例,實驗對象閱讀某人日記從而形成對記日記人的印象。結果發現孤獨的人做的很好。結論是孤獨的人非常善於記住與人互動等社交內容的細節。這個可以理解為社交稀缺。
上述四個事例,結論就是稀缺會俘獲大腦,稀缺對大腦的影響是深入潛意識的,稀缺甚至影響到對事物的客觀認知。
經濟領域的稀缺特點是稀缺無處不在——因為從錢的角度來說永遠有限。進壹步引出稀缺的感覺,作者認為稀缺的感覺並非無處不在。
稀缺的感覺取決於可用的資源和我們自身的體驗(自己的理解就是客觀事實和主觀感受)。對於這種體驗,其他學科如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神經學家,精神病學家,營銷家都是嘗試解析這類體驗。而作者說他關註的是 稀缺的內在邏輯及其帶來的後果 。
稀缺的內在邏輯,稀缺是壹種心態,會俘獲我們的註意力,會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會影響我們的決策和行為方式。
稀缺造成的後果,稀缺會降低心智的容量,致使我們認知能力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會減弱我們的執行控制力。
作者說當稀缺俘獲大腦時,我們的註意力會變得更加集中,做事就會更有效率。但同時沒有精力投入到其他事物上面來,其影響力就是降低壹個人的帶寬,更為嚴重的後果是,稀缺會進壹步延續並加劇稀缺。
從而引出書中的觀點,稀缺會俘獲我們的註意力,並帶來壹點點好處:我們能夠在應對迫切需求時,做得更好。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損失更大:我們會忽略其他需要關註的事項,在生活的其他方面變得不那麽有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