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誰能告訴我柳州螺螄粉的來歷?

誰能告訴我柳州螺螄粉的來歷?

我有個親戚,他家祖祖輩輩都在柳州賣螺螄粉。幾年前我度假的時候住在他們家。印象最深的是他們說螺螄粉不是原來的純螺螄粉。原來的螺螄粉配料很多,最重要的是裏面有螺肉,現在幾乎沒有螺肉了。

由於歷史原因,螺螄粉確切的起源時間和地點壹直難以考證,所以目前沒有令人信服的權威版本。以下資料收集整理,深受百姓喜愛。

螺螄粉簡介:

壹、螺螄粉:柳州第壹原味小吃——廣西“三大名粉”之壹的柳州螺螄粉,具有“酸、辣、鮮、爽、辣”的獨特風味,以柳州特有的軟爽米粉(幹切粉)為原料,加上酸筍、木耳、花生、炒腐竹、蘿蔔幹、黃花菜、鮮嫩蔬菜等配料而成且濃郁適中。螺螄粉好吃是因為有獨特的湯。此湯是由蝸牛肉、萆薢、八角、桂皮、丁香、花椒等13種天然香料,加上味精、蔗糖制成的調味品。至於13種香料,有嚴格的比例。

b、螺螄粉在柳州的影響:

可以開誠布公地說,螺螄粉是柳州第壹原味小吃,其顯赫地位短期內將難以撼動。柳州人愛吃螺螄粉,漂泊柳州的遊子回家後吃壹碗純螺螄粉,慰藉多年的鄉愁!

螺螄粉生產的基礎條件分析

1,必要條件:

在柳州,從大街小巷的大排檔到星級酒店的大廳,都能看到吃米線、吸螺螄的人。安百裏洞穴中的蝸牛殼遺跡距今已有壹萬多年,這證明了柳州人吃蝸牛的歷史悠久。米粉早已成為柳州人除了米飯之外最重要的主食。這些都讓柳州人對“米粉”和“螺螄”有壹種執念,就像湖南人的“辣椒”情結。這樣獨特的情結,為“米粉”和“蝸牛”組合的出現埋下了宏大的伏筆。

2.歷史條件:

文革前,由於生活水平低下,柳州的餐飲夜市並不發達。文革結束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80年代柳州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餐飲夜市也壹天比壹天發展壯大,尤其是市內幾大影院和傳統商圈附近的餐飲夜市。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螺螄(水煮螺螄)在最初繁榮的夜市中流行,原本作為早餐的米粉也進軍日益繁榮的夜市。兩人在柳州的酒樓夜市同臺演出,激情碰撞,擦出火花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飲食條件:

柳州人的飲食口味偏酸偏辣,螺螄粉結合自身固有的實際,從壹開始就沿著尋找這種口味的路線不斷改進和完善,以迎合當地人的口味,這也是螺螄粉在短短30年後飆升為柳州招牌小吃的重要原因之壹。

螺螄粉的發展歷程;

1,開始:(70年代到80年代的轉折時期)

70-80年代轉型之際,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重心轉移到經濟上,柳州人民艱苦奮鬥,經濟快速發展,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餐飲夜市從無到有,繁榮發展。由於當地的飲食文化,當時流行吃螺螄(水煮螺螄、酸筍紅椒燉螺螄等調味品),賣水煮螺螄的攤位遍布柳州市區。後來米粉也進入了餐飲夜市,柳州兩大人氣小吃同臺獻技。很快,就有了經營米粉和螺螄的攤位。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不可避免的。許多食客喜歡在米粉中加入蝸牛湯。經過他們之間的激情碰撞,就產生了。之後餐飲行業不斷改進完善,出現了螺螄粉的升級版,也就是螺螄粉配青菜等其他配菜。

2.發展的統壹:(80年代初-80年代中期)

上世紀80年代初,在“螺螄粉”這壹新生事物流行起來後,很多廠商涉足這壹領域。但由於當時處於創新的初級階段,對於每壹種制作方法都沒有業界公認的統壹標準,尤其是在湯料部分,螺螄粉的精華。先說水煮螺螄,螺螄燉骨湯配酸筍、紅辣椒等佐料,因為迎合了柳州人酸辣的口味,又結合了其主打米線和螺螄的固有特點,行業的探索方向主要分為兩個方向:

a、有些廠家在探索完善螺螄粉做工的基礎上,尤其是在制作其湯料的過程中,在“鮮香甜湯”二字上做足了文章。從而逐漸獲得了當地食客的強烈認可。

b、另壹部分業內人士拘泥於螺螄粉的“螺”字,以為螺螄粉壹定是絕對的主角,但誰都知道僅僅用螺螄煲湯很難達到“酸、辣、鮮、涼、熱”的效果。

c、有些受歡迎,有些不受歡迎。雖然食品的生產工藝和配方都是商業秘密,但是那個時候大家保護商業秘密的意識都不是很強。師承或互相交流,使得螺螄粉的制作工藝和口味取向在80年代中期逐漸在更大的廣度和深度上統壹。

由此,通過對市場和食客的考察以及相關行業的不斷努力,螺螄粉的制作工藝和口味定位首次定型。螺螄粉的前景顯示出巨大的潛力。

3.第壹次繁榮(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可以說是螺螄粉的第壹個繁榮期。以其首次回歸後的“酸、辣、鮮、涼、辣”的特色,贏得了柳州當地食客的心,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10全盛時期,螺螄粉作為柳州第壹家原味小吃成立。在外漂泊多年的柳州遊子,回家後通常會吃壹碗正宗的螺螄粉來慰藉多年的思鄉之情。

4.低迷時期(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01)

a、很多螺螄粉的第壹代經營者賺夠了錢,成名後選擇退市。所以很多公認的制作螺螄粉的秘方,大部分秘方都消失在了歷史的洪流中!(註:如果在柳州賣米粉,只要米粉好吃,吃米粉的柳州人基數很大,前景看好。但是,同時,賣米粉需要起早貪黑。錢雖然好,但是很辛苦。大部分覺得賺夠了的人都會選擇退出。*劍盤山夜市壹個正宗又受歡迎的螺螄粉制作人,賺夠了10年的錢,覺得需要休息了,退出江湖就是典型的例子)

B.與此同時,在柳州,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大柳州地區的城鄉交流日益活躍,進城打工成為年輕農民的選擇。很多農民朋友也開始在柳州做小生意。這些人很多也在餐館打工,尤其是米粉店或者幹脆集資開米粉店賣米粉。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很多螺螄粉的第壹代經營者勇敢撤退,留下了很大的市場空缺。有農民工朋友,以前在螺螄粉第壹代經營者開的店打工,玩了很久,後來老板不幹了。他們也想過,自己在這些人氣很高的螺螄粉店工作了很久,為什麽不籌集壹些資金自己開店,自己當老板呢?不過很遺憾的是,雖然我長期做農民工,應該是學過螺螄粉的制作方法或者偷過壹些配方,但是經過商業洗禮或者出於其他目的掌握了所謂大眾螺螄粉配方技術但已經退休的第壹代經營者,未必會把它的核心內容傳授給他們。這部分只掌握皮毛或者技藝的農民工,不足以掌握制作的精髓,反而可能降低螺螄粉的品質。

另外,那些自己當老板起家的養殖戶,可能是因為“自學成才”才加入螺螄粉行業的,只抓了皮毛,素質也未必討人喜歡。

c 1997年底,亞洲金融危機席卷亞洲。正是這壹年,國企改革力度加大,國資委成立,柳州成為“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從1998開始,老工業基地柳州步入三年國企改革的大流,隨之而來的是65438+多萬下崗職工,市區近40萬常住人口被牽連到巨大的痛苦中。柳州各方面的發展似乎瞬間陷入了停滯。餐飲行業不可避免的受到重創,米粉行業也深受影響。創新和發展似乎停滯不前。與此同時,大量下崗工人在再就業過程中選擇加入螺螄粉銷售行業,以養家糊口。同樣的結果可能是這些新手螺螄粉賣家大多沒有得到前期制作的精華,這也間接或直接成為這壹時期螺螄粉制作整體水平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之壹。

(註:我們這麽說並沒有歧視農民兄弟和下崗工人朋友的意思,事實是壹二。)

D.正是在這個時期,柳州壹家方便食品企業生產速食螺螄粉,其醬包也開發得頗具創意。雖然還是沒能表現出原汁原味,差別很大,但其實是創新之舉。受其啟發和影響,偷工減料的暗流潮似乎找到了壹個明確的答案,那就是粉湯的配制是否可以用配料湯包代替,壹夜之間就是螺螄粉的精華,從而惡意降低制作成本。暗流漸漸變成洪水,被壹些投機取巧的螺螄粉賣家列為不二之選。粉湯不再需要精心烹制,可以投機取巧,弄巧成拙的背後有對螺螄粉的致命壹擊。

e,除了面湯水平下降,作為主要配菜的酸筍和腐竹的質量下降也很丟人。為了降低成本,配菜花樣翻新,但五花八門。蘿蔔幹換成酸菜、頭盤、榨菜,顯得不倫不類。

f、在原料環節偷工減料,比較典型的有:蝸牛用料不考究,不講究衛生,或者幹脆連湯料裏都不放壹點蝸牛,湯面裏的蝸牛味完全消失。辣椒油的選用也是良莠不齊,有的辣椒只賣紅色,沒有實際的辣味。

g、傳統螺螄粉要幹切粉,煮之前要用清水浸泡,這樣米線光滑有彈性。在壹定時期內,很多廠家為了節省時間和成本,把幹切粉換成了普通的壓粉(也就是圓米粉)。與此同時,市場上也不斷出現幹切粉的問題。大大破壞了螺螄粉用的米粉的味道。

5.恢復和發展期(2001年-至今)

a、步入21世紀,國企改革的關鍵期基本結束,陣痛也慢慢舒緩。柳州正在恢復往日的活力。餐飲行業的效益已經顯現。經歷了多年的低迷,螺螄粉開始復蘇。此時,原本風靡壹時的桂林米粉早已大舉跨過早餐市場,進入中式正餐乃至夜市,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外地的特色美食小吃不斷湧入,尤其是其他種類的外地特色米粉也大規模進攻柳州市場。柳州食客和粉絲們(米粉愛好者),天生愛吃,願意求新求變,早早品嘗,正在不斷改變著曾經難得的激情。人們的口味和選擇不斷擴大,螺螄粉不再是人們享受宵夜的唯壹喜愛選項。

b 2003年,“三品王”米粉連鎖店在柳州米粉市場搶灘。很多壹直抱著“小規模經營,致富有保障,甚至得過且過,不求上進”想法的當地米粉從業者,開始對此不屑壹顧,但看到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後,開始有了危機感。

2004年,政府部門大規模開展“三整治”(指整治亂象)。桂林米粉之前,特色米粉擴張進入;之後連鎖概念的強勢入侵加速了柳州米粉市場的激烈競爭,傳統的柳州米粉、螺螄粉市場份額明顯下降。

“鯰魚效應”越來越明顯,有危機感和想法的當地米粉老板開始思考如何做連鎖。米粉行業如何實施現代企業管理?如何保持自己米粉的特色和美味?如何提升自己店鋪的檔次?成了這些大佬思考的壹個又壹個問題。

近兩年(2004-2005年)柳州市很多米粉店的形象通過不斷的思考和實際行動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市場機制的沖擊和食客的優勝劣汰下,螺螄粉在低迷時期的不規範現象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恢復。

c、螺螄粉行業自身的認知度也在不斷提高,改進創新,連鎖經營,方興未艾!螺螄粉的口味和做法回歸傳統的同時,改進和創新也在繼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客的要求(有人認為同等價格下,其他米粉可以吃肉,螺螄粉不能,不劃算),市場和食客的要求導致了傳統螺螄粉和改良螺螄粉(如三鮮螺螄粉(帶肉型))的分類趨勢。

6.結束語

無論是堅持傳統,還是改進創新,螺螄粉的復蘇都在繼續。螺螄粉作為柳州第壹原味小吃的地位從未被嚴重撼動。願螺螄粉的前景越來越好。還是那句話:“不吃螺螄粉,就是柳州人。”

由於歷史原因,螺螄粉確切的起源時間和地點壹直難以考證,但卻深受民間喜愛,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彌補了螺螄粉典故的不足。

出生地傳說:王姬有個奶奶

20世紀80年代中期,解放南路上有壹家雜貨店(現在的“大可賓館”大樓)。店員每天早上都要學習,但是學完已經九點多了。來不及吃早飯的店員只好抓了壹把幹切粉,在隔壁的阿婆田螺攤(現解放南路金魚巷)做了吃。店員覺得好吃,後來買了菜壹起煮。王姬的奶奶,賣螺螄粉的,也覺得這個粉味道很好,幹脆就賣這個螺螄粉。之後被業界改良了幾次,還添加了其他成分。然後,柳州的經典小吃螺螄粉慢慢形成,滿街飄香,百姓為之瘋狂。

出生地傳說2:谷部有夜市

70年代末,文革結束,民間商業開始復蘇。谷埠街菜市場(牛奶巷附近)逐漸成為柳州最大的內生螺批發集散地。再加上附近的工人電影院事業如日中天,從側面強力拉動了大量觀眾,谷埠街夜市也由此形成。柳州人愛吃螺螄和米粉,這是傳統。壹些精明的夜市老板開始同時經營水煮螺螄和米粉。那時候的人們沒有今天這麽豐富美味的菜肴可供選擇,所以肚子裏沒有多少油水。於是,電影散場後,那些饑腸轆轆的食客們就忍不住有意無意地要求在自家的米線裏加幾勺螺螄湯,壹起享用,也就漸漸形成了螺螄粉的雛形。之後其成分和制作工藝不斷改進完善,逐漸成型,壹發不可收拾。80年代中期發展到第壹個繁榮期,螺螄粉作為柳州原創招牌小吃的地位也得以確立和鞏固。

《出生地傳說:無巧不成書》

80年代初的壹個深夜,幾個外地人餓著肚子趕到柳州,發現壹個即將打烊的米粉攤。然而米粉必備的骨頭湯沒了,只剩下壹鍋煮蝸牛剩下的螺絲湯。無奈之下,攤主在螺螄湯裏放了米粉,還加了蔬菜和花生當配菜。吃了之後,這些老外大呼好吃。攤主牢記這壹點,逐漸改進其配料和制作,逐漸形成螺螄粉的雛形。

螺螄粉最早出現在70年代末,但不遲於80年代初。由於相關資料嚴重缺乏,很難核實確切出處。然而,有著強烈“蝸牛情結”和“米粉情結”的柳州人,卻在不經意間創造了柳州著名的原生態小吃——螺螄粉。歷史的巧妙安排或許有不可避免的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