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壹個省份像江西:在八大菜系中,有五個是圍繞著江西菜系的——湘菜、粵菜、徽菜、浙菜和閩菜。湖北菜還能向北突圍,江西菜真的被困在美食包圍圈裏了。
但是千萬江西人肯定不服氣說江西菜不值壹提。
所有地方菜都可以單獨進行。湘菜辣,浙菜鮮,徽菜重油,粵菜包羅萬象。然而,江西菜已經消失了。維基百科的四大菜系、八大菜系、十二大菜系中沒有江西菜系,在其他菜系中只能和上海菜、杭幫菜並列。
贛菜,這是在自己的方式,什麽可以統壹妳?想問問江西人,江西菜的代表是什麽?粉就更不用說了,根本不是正宗的江西人。
混合粉,炒粉,湯粉...江西人比湖南人更嗜粉。不過最出名的南昌混粉,被diss罵得全省最兇。
吉安貢粉、萍鄉炒粉、宜春榨粉、撫州泡粉、景德鎮涼粉,江西從南到北的每個人都要踩壹腳:“南昌粉拌醬油也能算菜?”
風靡全國的南昌瓦罐煨湯怎麽樣?
鍋燉,沒有廚師,沒有煙,手把手教,煨湯+煨菜,只需60秒就能吃到!江西人更是不屑:“90年代提倡的,不過是快餐。怎麽能代表江西菜呢?”?
就連江西人公認的麻辣,在省內也是有偏見的。用辣椒粉炒白菜的贛西新余、萍鄉人,根本不覺得贛北人能吃辣。
為什麽南昌人那麽愛吃小米椒?吃菜的時候,不咬開就壹點味道都沒有。當妳咬開它們時,只有辛辣的味道。新鮮的朝天椒和幹紅辣椒不能用油和鹽炒嗎?
以省會南昌為代表的張羽菜,還是說服不了大眾,贛州客家菜,九江潯陽菜,贛西萍鄉菜,贛東饒幫菜,誰也說服不了誰。所以江西有人說“南昌偏醬,上饒鹹鮮,萍鄉辣...像湘菜、川菜、東北菜這麽多口味,壹個省怎麽可能稱霸?首先,必須統壹。”
其實幹才也有共同點。
江西人洪禮和在《江西菜新譜》中寫道:“江西菜是江西人民勞動創造的,靠它生活的,靠習俗釀造的,是歷史和地方積澱的。”
“六山壹水兩田壹路壹莊園”,江西有山、有水、有田。在這種環境下,人們辛勤勞動創造出來的豐富產品,才是壹切幹財的根本。
江西這個號稱“物以稀為貴”的農業大省,根本不屑於從外地進口食材。北有鄱陽湖的魚,中有吉安的米,南有贛州的雞鴨...想在湖裏遊什麽,想在地裏種什麽,想在山裏跑什麽,都足以滿足江西人。
據統計,江西的菜肴原料不下500種,僅鄱陽湖就有170多種魚。18年,60多種大米出口到兄弟省份湖北。用魚米之鄉來形容江西壹點也不為過。
廣泛使用的幹菜,其實吃的是“豐收”的原味。有人說:“幹菜是農家菜。”無論口味是鹹、辣、鮮,還是烹飪手法的煎、燜、煨,江西人都很想家,往往和食材有關。吃慣了沒有重工業和汙染的新鮮湖光山色,不喜歡土腥味的長江魚;優質大米制成的面粉,無論炒、拌、煮,都能令人滿意。
如果非要讀壹首詩來形容幹才,那壹定是這句話:“莫笑農家酒酒,好年景養足雞豚。”
那麽,植根於當地江湖的贛菜,應該已經成為江西人的共同記憶。是如何形成獨立統治的局面的?幹才如何突圍?江西的地形就像壹個向北敞開的大口袋。周圍群山環繞江西省,四面八方的水流入省內唯壹的出口鄱陽湖。
江西四面環山,中部山巒起伏,北部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及其周圍的平原。全省地勢南高北低,從四周逐漸向鄱陽湖傾斜。
這裏的民俗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地形的影響:北部交通便利,文化交流豐富;而南方山區的文化走不出去,也很難接收到北方的主流文化。
在古代,贛北占據了江南最好的地理位置。統壹時是最繁華開放的地方,戰時是兵家必爭之地。吳、楚、越都在這裏,留下了各自的民風。
文化還不能統壹,九江、南昌、上饒等大城市還不能握拳,在飲食上也是分的。最北部的九江,古稱柴桑、江州、潯陽,是江西文化最開放包容的地方。
深受楚文化影響,九江直到今天仍有像武漢壹樣“早熟”的傳統。
九江往往作為經濟、政治、軍事中心存在,輻射外省,在格局上自然不肯遜色。在幹菜的分類中,也是單列壹行,稱為“潯陽菜”,擅長燉、蒸,如潯陽魚席、廬山石鍋魚、湖口爛魚、鄱陽湖肥魚頭等。
南昌更像是壹個只能控制全省的老大哥。
控制“三河五湖,控夷,引甌越”的南昌,可以順流而下影響江西全境。
東晉《禹章紀》記載:“嘉樹精米擅嘗四方,金鐵鍋賜錢各地。”
以南昌為代表的“張羽菜”實際上是調和了四面八方聚集的商家的口味,以烤、燉、煨、炒為特色,如藜蒿炒臘肉、新雅鮑斯、瓦罐煨等。
東北毗鄰浙江的上饒,在古代屬於“吳越之地”。
地域上,饒幫菜可分為新洲派(以薄荷炒田螺、新洲公魚頭豆腐為代表)、旭日派(田燉炒牛肉)、前山派(鉛山燙粉、鉛山烤鯉魚)、廣豐派(廣豐豌豆烤鯽魚)、恒豐派(恒豐港邊鵝、恒豐狗肉)、益陽派(益陽郭靖鹵肉)。
北宋《七談》對上饒的描述是:“天更百倍,地三吳。”
上饒人,基於越文化,也繼承了江浙菜的基因:精挑細選食材,註重鮮味。上饒人喜歡在菜裏加兩種香料:辣椒和薄荷,就是為了提提神。
上饒日報將饒幫菜按地域分為九派。江浙滬京津的風味影響了饒幫菜,使其爽口、脆、辣。在多種文化的影響下,江西很難形成獨特的強勢文化,更談不上輻射江西全境。
西部和南部的情況有些相似。相鄰的湖南人和嶺南人在相似性和地理位置上比北方的長江文化圈更向心。
江西西部的萍鄉、新余、宜春是江西省吃辣最好的地方。
每天炒壹個青菜,下湯放點辣椒。粥裏加辣椒形容贛西人,就是不辣不歡。
不僅口味受湖南人影響,食材烹飪方法也和湖南相似。贛西萍鄉菜以熏、辣為代表。湖南有湘西、安化的熏肉,江西萍鄉的熏肉、熏筍也很有名。
在江西主流文化最難到達的贛南,妳可以看到和福建永定土樓壹模壹樣的“客家圍屋”,外地人甚至能從贛州話裏聽出壹點粵語口音。
贛南客家諺語說:“不論七八九,重在十(食)”。吃叫“吃”,明顯是閩南、廣東的標誌。
這裏的代表美食絕對是客家菜。贛州的客家菜,以蒸粉、炒菜為代表,風格各異,小吃眾多,相鄰地區很難說代表同壹種美食。
在各種文化的影響下,造就了風格多樣、內容豐富的贛菜。
但是大家因為地域原因,簡單歸類為江西菜。其實內部派系很多,根本沒有統壹的聲音。再加上建國後江西在經濟上處於弱勢,外出打工的江西人在飲食文化上失去了話語權。
技藝統壹、特色鮮明的川菜、湘菜、東北菜,隨著龐大的農民工人群迅速在祖國生根發芽。而江西在人口流出大省中排名第六,大多數人對江西美食的印象只是不合理的辣或者不是很出名。
很多人都為江西菜感到惋惜:江西菜人頭攢動,吳菜的甜、湘菜的辣、粵菜的精,都可以在江西菜裏找到,卻被包圍圈遮蔽了。
江西沒有名菜?妳不知道!
低調內斂的江西人可能很難通過文化傳播把贛菜帶到祖國各地。而贛菜的原汁原味,是所有背井離鄉的江西人所懷念的。很多贛菜看似簡單,但在江西豐富物產的支撐下,卻能煥發出無與倫比的美味。
贛南客家菜
低調內斂的江西人連三杯雞的版權都不爭,這讓很多人以為三杯雞是臺灣省的地方菜。江西省旅遊局評選的十大贛菜中,三杯雞甚至不在名單上。國民黨退守臺灣省時,老兵還帶走了三杯雞,流傳到臺灣省,成為臺灣美食的代表。
所謂三杯,就是只用壹杯米酒,壹杯醬油,壹杯豬油來做菜。將三黃雞剁成塊,密封在陶碗中,然後用小火煨。三種調料和雞肉的原味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香氣四溢。
菜系是贛東饒幫菜。
辣椒炒肉是壹道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菜。但加上余幹這個詞,這道菜就非同壹般了。壹切的秘密都在於曬幹的葉子所產生的辣椒。早在明清時期,幹辣椒就作為特產進貢,被稱為“辣口不辣心,皮薄肉厚。”
在余幹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這道菜,外地遊客也愛吃:他們把余幹的收割辣椒炒肉評選為十大贛菜之壹,排名第五。
張羽美食
藜蒿是鄱陽湖常見的水生植物。這道菜最早是由生活在鄱陽湖邊的漁民發明的。藜蒿烹飪後具有水生植物的特殊香味,受到南昌人的喜愛。江西有句話:“鄱陽湖的草是南昌人的寶”,這草指的就是藜蒿。
光看食材本身就足以讓人心動:壹葷壹素,壹粗壹鮮,也是壹道好菜。
菜肴是江西北部的潯陽菜
做肥美的魚頭沒有別的辦法,只有蒸。被評為十大最受遊客歡迎的幹菜之壹,魚頭本身的品質其實已經得到了大眾的認可。
用江西省旅遊局的話說:“壹湖情,壹菜味如湖。”
只是遊客想說:要不要少放點辣椒?看起來很害怕。
贛西萍鄉菜
最正宗的井岡山筍剝開後,壹定要用清澈濕潤的井岡山泉水來煮。煮後香氣四溢,再用炭焙幹,熏成深褐色的筍幹,稱為“熏筍”。
這樣的煙熏筍,單獨炒或者配上臘肉,已經是筍的極致味道了。
無論是漁獲還是美味,勞動收獲後的鮮美是江西人最喜歡的味道;不管是辣還是鹹,忠於食材的原汁原味,是江西人對食材最大的尊重。
壹位評論家說:“贛菜不能算是菜系,它不過是湘菜、浙菜、客家菜的融合。”
天天低調的江西人不會爭妳比我優越,江西菜可能永遠也不會出名。但是江西人覺得家人做的家常菜好吃又舒服,每次都能讓人多吃壹碗飯,就夠了。
不管是菜系還是口味,好吃的永遠是食材最滿意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