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小米。
在我國商代甲骨文中,黍被稱為禾(■),就像黍抽穗時的株形。又稱■,這是小米的原字形。甲骨文的“年”字,書寫■,在“我”字下面有更多的須根,形狀像被連根拔起的小米。生根就是收割,壹次收割代表壹年,可見小米是商代的首要作物。
甲骨蔔辭中大量出現粟,商朝統治階級以飲酒聞名,出土酒器較多。酒是用小米釀造的,可見小米在商朝極其重要。
相反,在甲骨文和《詩經》中,小麥的出現遠不如小米。春秋以後,小麥的重要性逐漸超過了小米。小麥有兩種吃法:麥飯和面食。小麥大米是漢代壹些地區的常見食物。在古代,各種面食壹般被稱為餅。按照當時的解釋,小麥粉叫面,用水拌的面叫餅。烹飪在戰國初年的書籍中已有記載。秦朝時有小商人賣餅。大概從戰國到漢代,在北方,小麥的種植相當普遍,與谷子或大豆輪作;在谷物中,其重要性僅次於小米,堪比大豆,甚至超過大豆。南方很少種植小麥,漢代以後才逐漸向南方推廣。到南宋時,中國的小麥總產量可能已經接近小米,也可能已經超過小米,在糧食作物中排名第二。
據明代宋《天工》中的估計,小麥占當時中國糧食總產量的15%多壹點。雖然這是壹個粗略的估計,但是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明朝的糧食作物中,小麥的排名僅次於水稻。
大豆在《詩經》中出現的頻率不如小米和小麥,而多於大麻和水稻。尤其是窮人經常吃豆飯和豆葉湯。在豫西,大豆甚至成為主食。《氾勝之書》上說:大豆保證豐收,容易種植。潘主張農民每戶種五畝大豆,以防災荒。漢代文獻中指出,小麥和谷子或大豆輪作,大豆的種植面積可能真的很大。
火麻仁在古代是用來食用的,所以當時的人把它當作五谷之壹,南北朝時還在吃火麻粥。但是大麻在谷物中是最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它的纖維。古時候叫絲麻或桑麻。當時中原沒有棉花,苧麻的生產僅限於南方,北方的布幾乎都是用麻做的。《氾勝之書》有“杓法”(杓是大麻的雄株),“齊姚敏蜀?《種麻》這篇文章講的都是纖維栽培用的麻。
水稻是南方的主要作物。史記?《貨殖傳》說,長江中下遊的人們“吃米飯,喝魚湯”。唐宋時期雖然沒有糧食統計,但可以肯定地說,到北宋時,水稻總產量已經上升到全國第壹。
關於玉米是如何傳入中國的,西方學者有不同的理論。有人認為玉米是阿拉伯人從西班牙帶到麥加,從麥加到中亞進入中國西北,或者從麥加到穆斯林印度進入中國西南,再從西北或西南向東傳播到各省。這個推測需要進壹步研究。他們引用的更早的中國文獻,壹般僅限於明代李時珍(1578)的《本草綱目》,也有部分只引用了田壹恒(1573)的《留青日劄》。事實上,在中國各省會的縣誌中,都有關於玉米的豐富記載。
據各省地方誌和縣誌記載,玉米最早傳入中國是在廣西,時間為1531年,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晚不到40年。到明朝末年(1643),流傳到河北、山東、河南、陜西、甘肅、江蘇、安徽、廣東、廣西、雲南等十省。還有浙江、福建兩省。雖然在明朝的地方誌中沒有記載,但是也有其他文獻證明玉米是明朝種植的。清初五十年間,壹直到十七世紀末(即康熙三十九年),遼寧、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地方誌中關於玉米的記載比明代還多。1701年後,玉米的記載較多,到1718時,又增加了臺灣省和貴州省。就記載來看,從1531到1718不到200年的時間裏,玉米已經遍布中國20個省份。
地瓜本來寫的是紅薯。原產於中美洲的墨西哥和哥倫比亞,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傳播到其他國家。所以剛傳入中國的時候叫紅薯。據我們所知,紅薯最早是由廣東省東莞縣人陳毅傳入中國的。陳毅於明朝萬歷八年(1580)前往安南,並於萬歷十年(1582)夏設法帶著馬鈴薯種子返回東莞,在家鄉成功種植。它將很快傳播到全國各地。
高粱也叫玉米。現在在北方俗稱“米米”,在古代農業書籍中也有記載。其實北方人讀的時候,讀音都是壹樣的。其實是壹個名詞的不同寫法。從現有的書籍來看,高粱壹詞最早見於明代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1578),是壹個常見的名稱。“粟”這個名詞比較古老,最早見於西晉(三世紀)張華的《博物誌》。在此之前的古籍中並未提及。後來唐代(七世紀初)陸德明在《爾雅·伊尹》中發現,但《唐本草綱目》:及唐代詩文中仍未提及。宋朝的詩裏提到了小米。玉米的栽培方法只在元代的農書中提到過。據文獻記載,似乎到宋元時期才開始廣泛栽培,到了金末元初在北方已十分重要。
馬鈴薯馬鈴薯,又名洋芋(或馬鈴薯),在山西俗稱山藥蛋,在廣東俗稱荷蘭薯或爪哇馬鈴薯,原產南美。有人在1650看到臺灣省的土豆。中國文獻中最早的記載見於福建松溪縣誌(1700),其次為湖北房縣誌(1788)。也許是先從南洋群島傳入中國,後來又從其他道路傳入。
燕麥燕麥原產於東歐和西亞。我們國家培養了很久。爾雅的雀麥是燕麥。蓧麥又稱油麥,是普通燕麥中的蓧麥(帶皮燕麥)。燕麥在中國種植不多。中國的主產區是北方的牧區和半牧區。
蕎麥蕎麥原產黑龍江至貝加爾湖。中國晉代以前的書籍中沒有記載,但最早出現在《齊書》的《雜說》中。然而,《雜說》並不是賈思勰的原文。也許賈加還不知道蕎麥。此外,最早見於初唐(七世紀)孫思邈的《千女》。它在晚唐詩歌中被反復提及。但據考古發掘,甘肅武威莫嘴子漢墓出土了東漢早期或中期的蕎麥。蕎麥傳入中國最遲在漢代,普及於唐代,宋元時期進壹步發展。南北各地都有栽培,甚至成為部分地區的主食之壹。
豌豆豌豆原產於中國沿海地區。有人認為二丫說的“榮叔稱之”指的是豆子,也就是豌豆。看到詩經,真的是黃豆。豌豆壹詞最早見於張儀的《廣雅》(三世紀),又稱豆。豆類在東漢崔貴所著的《四人月令》(二世紀)中已有記載,可以證明最遲在漢代傳入中國。元代的農書中強調豌豆收獲很多,壹年中最早成熟。城市附近的居民也可以采摘咖啡豆出售,鼓勵多種經營。他還說山西人把豌豆和少量小麥混合磨成面粉,可以做餅餌,不管年景不好,年景好,都可以吃。真是救荒之寶。
蠶豆原產於裏海以南和北非。據明代以來的書籍傳說,蠶豆是張騫出使西域時傳入中國的。這完全是後人的猜測,沒有任何依據。在古籍中,豌豆和蠶豆的名稱往往不壹致,因風俗而異。比如王鎮農書裏提到的蠶豆,其實就是豌豆,而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蠶豆(現在還有豌豆叫蠶豆)。的確,蠶豆的記載最早見於北宋宋祁《壹步吳芳註》(1057),稱為“佛豆”。現在四川還是叫胡豆,發音和佛豆很像。蠶豆壹詞最早見於南宋楊萬裏(1124—1206)的序中。據我國壹些古籍記載,這種作物可能在宋初或宋前不久傳入我國,最早在川西南、雲南等地栽培,元明間廣泛流傳至長江下遊。
綠豆綠豆起源於中國。這個術語最早出現在《齊書》(約534年)中,當時被廣泛用作綠肥作物。可能在秦以前就有種植,先秦到漢代的書籍中提到的小豆就包括綠豆。袁的《農書》也把綠豆看作是小豆的壹種。有人說綠豆原產印度;但古印度的梵語中並沒有綠豆這個名詞,印度種植綠豆並不比中國早。元明時期的書上說南北都有綠豆,北方數量最多,用途廣泛。它們可以作為豆粥、豆飯、豆酒、油炸食品,磨成面粉、粉絲、豆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