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陽谷婚俗

陽谷婚俗

陽谷縣的生活習俗

規定飲食

國內居民喜歡吃小麥粉。習慣上把小麥粉稱為“面粉和大米”,而玉米、小米、高粱、豆類和地瓜幹統稱為“粗糧”。常見的主食有饅頭(俗稱饅頭)、燒餅、煎餅、窩窩頭、煎餅、紅薯、肉丸、米飯、小米(俗稱幹飯)、小米粥、玉米粥(俗稱糊粥)、面條、餃子(俗稱扁食)等。

建國前,老百姓冬春兩季以吃雜糧為主,夏秋兩季農忙和春節期間多吃面粉和大米。窮人家常年吃粗糧,混著麩皮;少數富裕家庭常年以面粉和大米為主食。

人們習慣於壹日三餐。早餐和午餐叫“吃”,晚餐叫“喝湯”。壹般來說,大部分人吃的是鹹菜、辣椒等。,有時還有粉條、白菜、茄子、瓜豆等幹鮮菜。除了過年、過節、結婚慶典,平日裏我們很少吃魚腥味的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城鄉居民的食物以面粉為主,食物種類日益多樣化。每天都有各種新鮮的蔬菜用來配餐。招待客人或節假日時,多吃雞蛋、魚等。

遇有喜慶婚禮,當地居民對宴請的菜肴十分講究,有“八碗”、“十碗”、“兩大件”、“四大件”等。以雞、魚、肉為主料,偶爾用時令蔬菜、雞蛋,稱為“擺席”。去赴宴,叫“入席”。

連衣裙

國內居民的衣著和打扮主張寬大、肥大、合體、簡潔大方。清末民初,士紳、富商等上層人士穿長袍馬褂,戴紅頂小帽、氈帽、皮帽。大多數工人穿短外套,有些人冬天穿棉袍。年輕女性常穿高領右搭連衣裙、闊腿褲、繡花鞋,有錢人有裙子。主要裝飾品有耳環、手鐲、戒指、發夾等。士紳和百姓穿藍色和白色,嬰兒和年輕婦女用紅色和綠色。男女衣服多為自制土布,富人則用絲、緞、綢、帛。

辛亥革命後,“洋布”流入中國。居民的服裝風格也逐漸發生了變化。

建國後,穿舊式長衫的人越來越少,中山裝、列寧裝、青年裝等款式逐漸流行,但大多數中老年人還是習慣穿傳統的休閑裝。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青年男女服裝的時尚日益流行,各種圖案和變化不時出現。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土布和梭織棉布是城鄉居民的主要服裝材料。70年代中期以後,化纖織物的種類越來越多。這幾年喜歡穿各種毛料真絲的。

居住

在舊社會,陽谷居民大多住在土坯平房裏,少數士紳和商人住在磚房或磚木結構的房子裏。習慣上以北室(俗稱主室)為主室,東西為配室。壹般來說壹進院,有錢人可能進兩三次院。院墻大部分是土做的,少數是磚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逐步改善。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傳統的土坯平房被新的磚房取代,建築風格變得不敢改進。正房走廊多,壹般三室五室,原木橫梁檀木,新門窗,石灰屋頂,水泥地面,內部寬敞明亮。其他偏房多用作廚房和倉庫。城市幹部職工住宅多為磚房,少數為樓房。我還是習慣了壹戶壹院,所有的門和墻。

這個地區居民的生活習慣是壹房壹代。農村的中老年人喜歡睡在炕上,年輕人和城市居民睡在床上。

裝置

建國前及建國初期,該地區居民使用的炊具多為鐵鍋、土鍋、瓷碗。目前,城市居民大多使用煤爐、鋼或鋁鍋、搪瓷鍋,也有壹些使用煤氣爐。農村居民繼續用柴竈和鐵鍋,冬天養煤爐取暖,也用精細的炊具炒菜做飯。

居民的傳統室內家具主要有“八仙桌”、吧臺、木制圈椅、木櫃、碗櫃、老式抽屜桌、木床等。其數量和質量因貧富而異。色調多為黑色和紅色,壹般用桐油畫。70年代中期以後,衣櫃、高低櫃、寫字臺、三屜桌、彈簧床、沙發、折疊椅等新型家具開始大量進入城鄉家庭,樣式不斷更新,逐漸從單壹家具發展到多用途組合家具。顏色多為淺黃、紫檀、棕黃。

清末民初,城鄉居民夜間照明多使用舊鐵或陶瓷燈臺,燒豆油或棉油,用“火鐮”紙莎草紙敲擊石塊取火。富人家用蠟燭。1920年代以後,我漸漸習慣了用煤油燈和火柴,俗稱“火柴”、“洋油”。電燈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被用於照明。目前,城鎮和壹些村莊有電照明,而其他人仍然使用煤油燈。當煤油供應不足時,就用蠟燭或柴油代替。

婚俗

建國前,男女婚姻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基礎,講究“門當戶對”。正常的婚俗壹般要經過媒、訂婚、喜帖、祝賀、婚宴、住期等程序。

間接的

男人十五六歲甚至十三歲的時候,父母就通過媒體求親,有的到了孩子的年齡就訂婚了,俗稱“早婚”。如果壹個女人雇傭媒人向她的丈夫求婚,這被稱為“做媒”。如果壹個女人向丈夫提出很高的條件,那就叫“攀親戚”。雙方父母在詢問對方的年齡、性格、家庭財產等情況後,認為基本可以,也就是會“允許結婚”。婚姻約定的時候,必須男方先同意,女方再同意。經雙方同意後,將委托媒人更改“小琪”(俗稱更改小字),註明出生年份和出生日期。雙方的中心人(多為算命先生)都是“八字”,沒有處方或不喜歡的處方也可以結婚。然後另選吉日交換正式訂婚,稱為“大器”。有的人親自去男方家看,這叫“相親”。如果合不來,就不在男家吃了就走。男女婚齡比女方貴得多,俗稱“女大壹,穿金衣”,“女小三,抱金磚”,“女五,爭老母”。

從事

常被稱為“過柬”或“換貼”。男方寫柬埔寨貼紙(即訂婚信),連同彩禮寄到女方家,女方回復貼紙作為訂婚的依據。柬埔寨交換後,親朋好友紛紛送禮物和錢來祝賀,男方準備了酒席答謝媒人和親友。

發送結婚請柬

也叫“送年命帖”。男女到了結婚年齡(壹般女方18歲以上,男生12、20歲,最大的20多歲),男方請人根據女方的生活選擇壹個吉日(俗稱“擇日”或“見日”),並將吉日通知女方。如果女方同意,就選個吉日,正式給她發結婚請柬。帖上註明了婚期,新娘的頭冠,戶口,臉型,著裝,上下轎子的方向和禁忌。女方家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購買床上用品、衣服、首飾、家具等,為結婚做準備。

在快樂的時刻祝賀某人

結婚前,男方親友的領導準備禮物祝賀,稱之為“恭喜”。送結婚禮物給要結婚的女人,叫“填盒”或“加盒”。男人準備了壹個宴會來慶祝結婚的前壹天。

去接新娘(坐轎子)來參加婚禮

俗稱“喜事”。婚禮前壹天,女方會把嫁妝送到男方家。男方貼好喜帖,掛上喜氣,鋪好炕,墊好枕頭,為婚禮做準備。晚上,新郎向附近的親戚和長輩“敬禮”。婚禮當天,按照約定的時間,男方安排禮儀儀式,扮演鼓手,用轎子(窮人用的)在女方家結婚。婚姻可分為“大婚”和“小婚”。轎子是小婚禮,即準備轎子載新娘,稱為“不婚”;婚禮用兩頂轎子,新郎坐官轎去新娘家迎接,另壹頂轎子是給新娘準備的。她去的時候,由年幼的孩子帶著,俗稱“轎子”;車上還有壹只大紅公雞,回來的時候,女人壓回來壹只母雞。無論是大婚還是小婚,其習俗大致相同。娶了女人後,開始少吃少喝,坐在炕上待嫁。男方去女方家拜年,必須帶紅外套,紅地毯,紅頭巾。

那壹天,新娘早早起床打扮,用紅色蒙住頭,歡快地吹著小號。新郎在送別女賓的陪同下,向公公婆婆道別,然後新郎先上了轎子。新娘由親戚擡上轎子,俗稱“送轎子”、“上轎子”,賓客隨車。新娘離家時會流淚,以示依戀。路上,紅紗燈籠開道,笛子嗩吶齊奏,轎夫簇擁在前,轎子收了。新郎不允許與外界接觸。如果路人遇到,會避讓。來到南加村頭和門口,鞭炮齊鳴,按指定的時間和方向下轎子。即有人在新娘的轎子周圍點燃壹捆草,稱之為“遼轎”。據說此舉是為了驅走邪靈和不祥。在鼓樂和鞭炮聲中,新娘由嫁女和陪嫁女進入大門,踏上紅地毯(稱倒地毯),與新郎並肩站在院中香案前,祭天拜地,儀式結束後,新娘進入洞房。有的地方,進洞房時,男長輩在院子裏撒棗、栗子、花生(有的地方縫在被子角或放在枕頭裏),還取“早生”“雌雄花生”的諧音。洞房燈火通明時,新郎脫去新娘的連帽紅,吃“慰問面”,* * *喝“祝酒”,照例填枕頭,新娘開始“坐帳”,也叫“坐床”,多為壹天。這壹天,無論大小輩,好事者都在洞房裏大吵大鬧,直到深夜。新婚夫婦睡下後,有青年男女窗下“聽房”(聽悄悄話)的舊俗。婚禮當天,男家張燈結彩,貼紅對聯,宰殺豬羊,設宴款待親友。中國還有搶婚的習俗。即如果同壹個村子同時有不止壹個結婚的人,就認為誰占了先,誰就幸運。所以結婚的時間多在天亮之前。

住,見公婆。

婚後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住兩天,說“留在日本”,或者請媳婦去問女婿。新郎和新娘都壹起去丈母娘家,這叫“還鄉”或“認親”(俗稱“走三天”)。女方家設宴招待女婿,俗稱“邀女婿”。三天後回來,新娘見公婆親戚,到祠堂祭拜或者去祠堂,然後在廚房做飯。第六天,男方家設宴“拜見公婆”,同時設宴招待至親好友。同時還有“月對面住”的習俗,即婚禮後壹個月,新娘家把她接回去住幾天,再送她回婆家。這種習俗至今仍然存在。至此,整個婚禮程序結束。

民歌

縣城裏流傳著許多民歌,其內容大致可分為三種。壹種是協調行動的勞動號子,壹種是表現青年男女愛情的情歌,壹種是歌頌生活情趣,表現人們愛恨情仇的歌謠。

壹號子類以《黃河二號》為代表,多為勞動人民在抗擊黃河築堤造埂時使用的歌曲。至今已有36首,如高夯《柯克亞》、平夯《平序調》、《梅花落》等。它的內容充滿了情感和有力的話語。比如《壹號降二號來了》整個內容就是:壹號降二號來了,好壹個鯉魚表演。鯉魚打芙蓉不在,鯉魚也不會再來。鯉魚在案板上跳,鋼刀下去,血就出來了。尼爾壹看到血就咯咯地笑,像三月的杏花。櫻桃小口吃魚,紅紅的臉頰兩邊鼓鼓的。左鼓腮,右鼓腮,好像我懷孕了。船夫歌有265,438+0,如拉蓬、櫓、拉弦等,現今不常使用。農村公路建房時夯用的歌有《喜夯梅花》、《壹路倒》、《鳳葉上下》等九首,至今廣為流傳。

有23首情歌* * *,其中流傳於大埔鄉山寺的《十二月尋情人》、壽南臺唱的《送別情人》、阿城鎮的《四伯下凡》、縣北流傳的《小牛郎》等較為著名。

生活情趣* *類歌曲31首,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百忍》、《範畫》、《塔上雞唱》、《陽谷鎮北街小禿子》、《宋武真相頌》、《吳老爺害》、《人民軍隊八路軍頌》。

運河文化風情宴

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和繁榮的商業經濟孕育了陽谷久負盛名的飲食文化。運河兩岸的章丘、阿城、七年級三鎮,飲食特色都很鮮明。尤其是歷史上康熙、乾隆數次到訪陽谷,為當地留下了許多美食談資。

近年來,陽谷酒店對運河兩岸的飲食文化進行了挖掘和整理。在繼承和發揚傳統飲食文化的基礎上,結合現代人的飲食習慣,開發了許多精美的菜肴,形成了獨具運河特色的文化盛宴。宴會包括壹道涼菜、八道菜、兩道點心、壹份湯和壹個果盤。八道菜包括“禦液壹品翅”、“鴻福齊天”、“八珍乳鴿”、“玉帶龍骨”、“壹品夫人”、“懸劍臺”、“運河滋補甲魚”、“古阿公梨”。每壹道菜都是獨壹無二、精心制作的。如“八寶乳鴿”是用六兩戶人家飼養的乳鴿,經陽谷袋雞工藝去骨,輔以鹿筋、幹貝、幹貝、蝦仁、肉圓、鴿蛋、香菇,再加入名貴的冬蟲夏草、枸杞,用肉湯調味,久蒸而成。香味撲鼻,鴿肉軟爛,回味悠長。

婚俗

建國前,男女婚姻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基礎,講究“門當戶對”。正常的婚俗壹般要經過媒、訂婚、喜帖、祝賀、婚宴、住期等程序。

間接的

男人十五六歲甚至十三歲的時候,父母就通過媒體求親,有的到了孩子的年齡就訂婚了,俗稱“早婚”。如果壹個女人雇傭媒人向她的丈夫求婚,這被稱為“做媒”。如果壹個女人向丈夫提出很高的條件,那就叫“攀親戚”。雙方父母在詢問對方的年齡、性格、家庭財產等情況後,認為基本可以,也就是會“允許結婚”。婚姻約定的時候,必須男方先同意,女方再同意。經雙方同意後,將委托媒人更改“小琪”(俗稱更改小字),註明出生年份和出生日期。雙方的中心人(多為算命先生)都是“八字”,沒有處方或不喜歡的處方也可以結婚。然後另選吉日交換正式訂婚,稱為“大器”。有的人親自去男方家看,這叫“相親”。如果合不來,就不在男家吃了就走。男女婚齡比女方貴得多,俗稱“女大壹,穿金衣”,“女小三,抱金磚”,“女五,爭老母”。

從事

常被稱為“過柬”或“換貼”。男方寫柬埔寨貼紙(即訂婚信),連同彩禮寄到女方家,女方回復貼紙作為訂婚的依據。柬埔寨交換後,親朋好友紛紛送禮物和錢來祝賀,男方準備了酒席答謝媒人和親友。

發送結婚請柬

也叫“送年命帖”。男女到了結婚年齡(壹般女方18歲以上,男生12、20歲,最大的20多歲),男方請人根據女方的生活選擇壹個吉日(俗稱“擇日”或“見日”),並將吉日通知女方。如果女方同意,就選個吉日,正式給她發結婚請柬。帖上註明了婚期,新娘的頭冠,戶口,臉型,著裝,上下轎子的方向和禁忌。女方家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購買床上用品、衣服、首飾、家具等,為結婚做準備。

在快樂的時刻祝賀某人

結婚前,男方親友的領導準備禮物祝賀,稱之為“恭喜”。送結婚禮物給要結婚的女人,叫“填盒”或“加盒”。男人準備了壹個宴會來慶祝結婚的前壹天。

去接新娘(坐轎子)來參加婚禮

俗稱“喜事”。婚禮前壹天,女方會把嫁妝送到男方家。男方貼好喜帖,掛上喜氣,鋪好炕,墊好枕頭,為婚禮做準備。晚上,新郎向附近的親戚和長輩“敬禮”。婚禮當天,按照約定的時間,男方安排禮儀儀式,扮演鼓手,用轎子(窮人用的)在女方家結婚。婚姻可分為“大婚”和“小婚”。轎子是小婚禮,即準備轎子載新娘,稱為“不婚”;婚禮用兩頂轎子,新郎坐官轎去新娘家迎接,另壹頂轎子是給新娘準備的。她去的時候,由年幼的孩子帶著,俗稱“轎子”;車上還有壹只大紅公雞,回來的時候,女人壓回來壹只母雞。無論是大婚還是小婚,其習俗大致相同。娶了女人後,開始少吃少喝,坐在炕上待嫁。男方去女方家拜年,必須帶紅外套,紅地毯,紅頭巾。

那壹天,新娘早早起床打扮,用紅色蒙住頭,歡快地吹著小號。新郎在送別女賓的陪同下,向公公婆婆道別,然後新郎先上了轎子。新娘由親戚擡上轎子,俗稱“送轎子”、“上轎子”,賓客隨車。新娘離家時會流淚,以示依戀。路上,紅紗燈籠開道,笛子嗩吶齊奏,轎夫簇擁在前,轎子收了。新郎不允許與外界接觸。如果路人遇到,會避讓。來到南加村頭和門口,鞭炮齊鳴,按指定的時間和方向下轎子。即有人在新娘的轎子周圍點燃壹捆草,稱之為“遼轎”。據說此舉是為了驅走邪靈和不祥。在鼓樂和鞭炮聲中,新娘由嫁女和陪嫁女進入大門,踏上紅地毯(稱倒地毯),與新郎並肩站在院中香案前,祭天拜地,儀式結束後,新娘進入洞房。有的地方,進洞房時,男長輩在院子裏撒棗、栗子、花生(有的地方縫在被子角或放在枕頭裏),還取“早生”、“雌雄花生”的諧音。洞房燈火通明時,新郎脫去新娘的連帽紅,吃“慰問面”,* * *喝“祝酒”,照例填枕頭,新娘開始“坐帳”,也叫“坐床”,多為壹天。這壹天,無論大小輩,好事者都在洞房裏大吵大鬧,直到深夜。新婚夫婦睡下後,有青年男女窗下“聽房”(聽悄悄話)的舊俗。婚禮當天,男家張燈結彩,貼紅對聯,宰殺豬羊,設宴款待親友。中國還有搶婚的習俗。即如果同壹個村子同時有不止壹個結婚的人,就認為誰占了先,誰就幸運。所以結婚的時間多在天亮之前。

住,見公婆。

婚後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住兩天,說“留在日本”,或者請媳婦去問女婿。新郎和新娘都壹起去丈母娘家,這叫“還鄉”或“認親”(俗稱“走三天”)。女方家設宴招待女婿,俗稱“邀女婿”。三天後回來,新娘見公婆親戚,到祠堂祭拜或者去祠堂,然後在廚房做飯。第六天,男方家設宴“拜見公婆”,同時設宴招待至親好友。同時還有“月對面住”的習俗,即婚禮後壹個月,新娘家把她接回去住幾天,再送她回婆家。這種習俗至今仍然存在。至此,整個婚禮程序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