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之後,我有兩點感悟。
第壹個所謂的文化和傳承,其實就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歷史,離不開環境,尤其是地理環境的塑造。不同的水土造就了不同的中國人,比如陜西的、秦、、唐風。這些輝煌的過往成就成就了陜西人,也給了他們沈重的負擔,以至於他們變得顧影自憐,沾沾自喜。當我愛向事物走去時,我忘記了它們,人就成了“兵馬俑”
再比如晉商,因為山西獨特的地理位置——北鄰蒙古草原,南接中原腹地——為晉商的崛起提供了最重要的地理位置。但由於山西只做貿易,沒有夯實自己的商業基石,沒有形成完善的產業資本。而且官商勾結做銀行,沒有基礎設施支撐,最後也是曇花壹現。
但是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看完這本書,我只想帶著它,所有和它相關的故事和人文,走遍全國。
比如我是湖北荊州人,在湖北看到這壹章的時候特別感動,湖北是中國的田單。可惜現在荊州的文化旅遊還沒發展起來,讓人記憶深刻的還是那尊巨大的關羽雕像,浪費人錢財,惹人發笑。湖北省會武漢給人的感覺更多的是小市民的感覺,精明但不大氣,湖北人真的不夠團結。經常聽身邊的朋友說他們開老鄉會,同學會。在深圳這麽多年,我都不知道我們有沒有這個組織,深圳的這些同學也很少聚在壹起。
王誌剛老師在書中寫道:廣東女孩“想家”,不管妳在外面多亂,我只要壹個穩定的家庭;湖南妹子“要情”,畢竟湖南女人有情;川妹子《要錢》,妳愛怎麽玩就怎麽玩,把錢給我就行;湖北妹子“要命”,敢愛敢恨,絕對不含糊。湖北女人壹旦被迫從幕後走到臺前,那種驚天動地的能量,長袖善舞的能力,是湖北男人無法企及的。看來我是個假湖北女,真的要向我們湖北女學習。
第二點,順應大勢才能有大發展。無論是國家還是地區,對個人來說都是如此。改革開放這麽多年,把握住了趨勢的人現在基本都混得不錯,而我們這些平時不關註國情的人,則被留在了時代的盡頭。雖然我們很努力,但是收入遠不如別人。這就是所謂的時勢造英雄。大浪襲來,誰能真正迎著浪,誰就能站在浪尖上。
從這個意義上說,國運是人民的運動,也是無數勇敢勤勞的中國人辛勤勞動的結果。中國人實事求是的民族特性讓我們錯過了很多好奇和探索的機會,但目前在疫情嚴重、戰亂不斷的情況下,我們至少還能過上安定祥和的生活,這要感謝黨和政府。
作者寫道,在鄧小平設計師最後壹次南巡的歷史節點上,他是為數不多的間接和直接觀察者之壹。讓中國這個幾近脫軌的列車重回正軌。此後,中國大力進行經濟建設,幾乎沒有出現偏差,取得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發展奇跡。
什麽是常識?鄧小平同誌說:“發展是硬道理。”
法律是什麽?陳雲同誌說:“不光是書,不光是書,還要有事實。”
本質是什麽?簡單的兩個字: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