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擴展知識
1、紅薯(學名:Ipomoea batatas),又名蕃薯、甘薯、山芋、番芋、地瓜、紅苕、線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等。常見的多年生雙子葉植物,草本,其蔓細長,莖匍匐地面。塊根,無氧呼吸產生乳酸,皮色發白或發紅,肉大多為黃白色,但也有紫色,除供食用外,還可以制糖和釀酒、制酒精。
專家指出,紅薯應該在午餐時段吃是最好的。這是因為我們吃完紅薯後,其中所含的鈣物質需要在人體內經過4到5小時進行吸收,而下午的日光照射正好可以促進鈣的吸收。但最好是在午餐前食用紅薯,這樣鈣物質可以在午餐前被全部吸收,而且不會影響晚餐時其他食物中鈣的吸收。
紅薯含有豐富的澱粉、維生素、纖維素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還含有豐富的鎂、磷、鈣等礦物元素和亞油酸等。這些物質能保持血管彈性,對防治老年習慣性便秘十分有效。遺憾的是,人們大都以為吃紅薯會使人發胖而不敢食用。其實恰恰相反,紅薯是壹種理想的減肥食品,它的熱量只有大米的1/3,而且因其富含纖維素和果膠而具有阻止糖分轉化為脂肪的特殊功能。
紅薯不僅是健康食品,還是祛病的良藥。《本草綱目》記載,紅薯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的功效。「紅薯蒸、切、曬、收,充作糧食,稱做薯糧,使人長壽少疾。」《本草綱目拾遺》說,紅薯能補中、和血、暖胃、肥五臟。《金薯傳習錄》說它有6種藥用價值:治痢疾和瀉泄;治酒積和熱瀉;治濕熱和黃疸;治遺精和白濁;治血虛和月經失調;治小兒疳積。《陸川本草》說,紅薯能生津止渴,治熱病口渴。
紅薯含有大量不易被吸消化酵素破壞的纖維素和果膠,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及腸胃蠕動,從而起到通便作用。另外,它含量豐富的β-胡蘿蔔素是壹種有效的抗氧化劑,有助於清除體內的自由基。實際上紅薯還是壹種理想的減肥食品。
註意事項
1.不宜食用有黑斑的紅薯,有黑斑的紅薯黑斑病毒不易被高溫破壞與殺滅,容易引起中毒,出現發熱、惡心、嘔吐、腹瀉等壹系列中毒癥狀,甚至可導致死亡。
2.不宜和柿子同時食用紅薯的主要成分是澱粉,進食以後會產生大量果酸,如果與柿子同時食用,果酸可與柿子的單寧、果膠起凝聚作用,形成胃結石。如果食量多的情況下,應該至少相隔五個小時以上。如果同時食用,紅薯中的糖分在胃內發酵,會使胃酸分泌增多,和柿子中的鞣質、果膠反應發生沈澱凝聚,產生硬塊,量多嚴重時可使腸胃出血或造成胃潰瘍。如果感覺胃部不適,壹定要去醫院做胃鏡,看看是否有胃出血或胃潰瘍。
3.紅薯要適量
紅薯含壹種氧化酶,這種酶容易在人的胃腸道裏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氣體,如紅薯吃得過多,會使人腹脹、打嗝、放屁。紅薯裏含糖量高,吃多了可產生大量胃酸,使人感到“燒心”。
胃由於受到酸液的刺激而加強收縮,此時胃與食管邊接處的賁門肌肉放松,胃裏的酸液即倒流進食管,人就吐酸水了。糖分多了,身體壹時吸收不完,剩余的在腸道裏發酵,也會使肚子不舒服。
因此,現在流行的紅薯養生法並非人人都適合。如果食用後出現腹瀉的癥狀,就別勉強了,改吃糙米也有同樣的效果。
2、幹豆角,又叫脫水豆角(也叫幹豇豆),通常選用豇豆和寬四季豆兩種為原材料,經過高溫煮熟後,晾曬幹或者烘幹,成品為黑色,易碎。曬幹後壹紮壹紮捆好放入有內膜的編織袋中,放在幹燥的地方密封存放,註意防潮,隔壹段時間曬壹遍。
性味甘、淡、微溫。
歸經入脾、胃經。
功效化濕而不燥烈,健脾而不滯膩,為脾虛濕停常用之品;有調和臟腑、安養精神、益氣健脾、消暑化 濕和利水消腫的功效。
主治脾虛兼濕、食少便溏、濕濁下註、婦女白帶過多,還可用於暑濕傷中、吐瀉轉筋。含有大量的植物纖維,有潤腸通便的效果。
3、紅豆即海紅豆(學名:Adenanthera pavonina Linn. var. microsperma)豆科海紅豆屬,喬木,羽裝復葉,小葉長橢圓,圓錐花序,花白色,莢果扁平,種子鮮紅色,心材暗褐色,質堅而耐腐,可為支柱、船舶、建築用材和箱板;種子鮮紅色而光亮,甚為美麗,可作裝飾品。
產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和臺灣。多生於山溝、溪邊、林中或栽培於園庭。緬甸、柬埔寨、老撾、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也有分布。紅豆可以制成多種美味的食品,有很高營養價值。在古代文學中常用來象征相思。
中藥屬性
俗名:紅豆、赤豆、紅飯豆、米赤豆。
性味性平,味甘酸。
功效健脾止瀉,利水消腫。
宜食適宜各類型水腫之人,包括腎臟性水腫、心臟性水腫、肝硬化腹水、營養不良性水腫等,如能配合烏魚、鯉魚或黃母雞同食,消腫力更好;適宜產後缺奶和產後浮腫,可單用赤小豆煎湯喝或煮粥食;適宜肥胖癥之人食用。《食療本草》:“和鯉魚煮爛食之,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食性本草》:“赤小豆堅筋骨,抽肌肉,久食瘦人。”《產書方》:“下乳汁,煮赤小豆取汁飲。”《本草綱目》:“通乳汁,和鯉魚、鯽魚、黃雌雞煮食。”
忌食赤小豆能通利水道,故尿多之人忌食。陶弘景雲:“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瘦。”《食性本草》:“久食瘦人。”《本草新編》:“赤小豆,可暫用以利水,而不可久用以滲濕。濕癥多屬氣虛,氣虛利水,轉利轉虛而濕愈不能去矣,況赤小豆專 利下身之水而不能利上身之濕。蓋下身之濕真濕也,用之而有效;上身之濕,虛濕也,用之而益甚,不可不辨。”《本草綱目》:“赤小豆,其性下行,久服則降令太過,津液滲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 《隨息居飲食譜》:“赤小豆,蛇咬者百日內忌之。”
按語:赤小豆的營養成分不如大豆,除含蛋白質、脂肪外,並含有維生素A、B、C和植物皂素以及鋁、銅等微量元素。另據元代賈銘《飲食須知》中介紹,赤小豆的花叫“腐婢”,能解酒毒,食之令人多飲不醉。
*警告* 赤小豆與相思子二者外形相似(見上圖),均有“紅豆”之別名。 相思子產於廣東,外形特征是半粒紅半粒黑,過去曾有誤把相思子當做赤小豆服用而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的,食用千萬不可混淆。
4、綠豆最常見的谷物類當中的壹種,是在炎熱的夏天,我們會吃到可口又消暑的綠豆湯。綠豆是我國人民的傳統豆類食物。綠豆中的多種維生素、鈣、磷、鐵等礦物質都比粳米多。因此,它不但具有良好的食用價值,還具有非常好的藥用價值,有“濟世之良谷”的說法。三四月間下種,它的苗高壹尺左右,它的葉小而且有細毛,到八、九月開小花,它的豆莢像赤豆莢。它的用途很廣,可以做綠豆糕,可以生綠豆芽。
性味味甘,性寒,無毒。
功效可消腫通氣,清熱解毒。
主治將生綠豆研碎絞成汁水吞服,可醫治丹毒,煩熱風疹,藥石發動,熱氣奔騰。補腸胃。可作枕頭,使眼睛清亮。可治傷風頭痛,消除嘔吐。經常吃,補益元氣,和調五臟,安神,通行十二經脈,除去皮屑,滋潤皮膚,煮汁湯可解渴,解壹切藥草、牛馬、金石之毒。
專家指出,綠豆中的蛋白質比雞肉多,鈣是雞肉的7倍,鐵是雞肉的4到5倍,並有豐富的維生素C、B群、胡蘿蔔素等。在中醫中,綠豆可以入藥,具有清熱解暑、清血利尿、明目降壓等功效,是不可多得的"濟世良谷"。
綠豆還有排毒美膚,抗過敏的功能。比如容易口角長瘡、潰爛,易長痘痘、常有過敏現象的人,應多吃綠豆。長期多吃這種現象很快就會得到改善。
綠豆能解百毒
中醫認為綠豆可解百毒,能幫助體內毒物的排泄,促進機體的正常代謝。綠豆可解酒毒、野菌毒、砒霜毒、有機磷農藥毒、鉛毒、丹石毒、鼠藥毒等。綠豆還含有降血壓及降血脂的成分。取食綠豆芽,可治療因缺乏維生素A引起的夜盲癥、缺乏維生素B2引起的舌瘡口炎及陰囊炎、缺乏維生素C引起的壞血病等。綠豆芽脫下的豆皮名為綠豆衣,有清熱解毒、明目退翳之功。
食用禁忌
夏天很多家庭都愛煮壹些綠豆湯來解暑熱,有的將煮好的綠豆湯冰鎮起來。正是這小小的綠豆在炎炎夏日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清涼。但是我們在搭配食物時,要格外註意了,綠豆和壹些食物是不能壹起食用的。
1.中藥。
綠豆中特有的蛋白會與中藥中的壹些成分發生反應,從而使藥效降低,不利於我們病情的恢復。
2.西紅柿。
夏天西紅柿是人們非常喜歡吃的壹種蔬菜,但是如果同時吃這兩種食物,會對我們的元氣造成損傷。
3.狗肉。
綠豆與狗肉壹起吃,會出現胃脹,嘔吐、中毒能現象,這時,可以吃2~3棵空心菜進行緩解,但過多的食用的話,可以能會導致脹破肚皮,應馬上送去醫院急救。
4.榧子。
少量的同食兩種食物會產生壹些不良反應。但如果食用量過多,則可能會致死。
5.鯉魚。
綠豆和鯉魚同時食用,會引起生風動疾等癥狀。
5、花生又名落花生、雙子葉植物,葉脈為網狀脈,種子有花生果皮包被。歷史上曾叫長生果、地豆、落花參、落地松、成壽果、番豆、無花果、地果、唐人豆。花生長於滋養補益,有助於延年益壽,所以民間又稱“長生果”,並且和黃豆壹樣被譽為“植物肉”、“素中之葷”。
性味歸經平,味甘;入脾、肺經。
功效作用
1.降低膽固醇:花生油中含有大量的亞油酸,這種物質可使人體內膽固醇分解為膽汁酸排出體外,避免膽固醇在體內沈積,減少因膽固醇在人體中超過正常值而引發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2.延緩人體衰老:花生中的鋅元素含量普遍高於其他油料作物。鋅能促進兒童大腦發育,有增強大腦的記憶功能,可激活中老年人腦細胞,有效地延緩人體過早衰老,具有抗老化作用。
3.促進兒童骨骼發育:花生含鈣量豐富,可以促進兒童骨骼發育
4.預防腫瘤:花生、花生油中含有壹種生物活性很強的天然多酚類物質——白藜蘆醇。而富含白藜蘆醇的花生、花生油等相關花生制品將會對飲食與健康發揮更大的作用。
5.凝血止血花生衣中含有油脂和多種維生素,並含有使凝血時間縮短的物質,能對抗纖維蛋白的溶解,有促進骨髓制造血小板的功能,對多種出血性疾病,不但有止血的作用,而且對原發病有壹定的治療作用,對人體造血功能有益。
食物相克
對於腸胃虛弱者,花生不宜與黃瓜、螃蟹同食,否則易造成食物反應,從而導致腹瀉。
食物相宜
1.花生與紅酒同食,有利於促進心臟血管暢通。
2.花生能養血止血,催乳增乳;豬蹄可潤澤肌膚,適宜產後血虛體弱、乳汁不足者。二者同食可增強療效。
6、萱草(Hemerocallis fulva、Orange Daylily)是萱草科萱草屬植物,舊的克朗奎斯特分類法中屬於百合科(Liliaceae)。別名眾多,有“忘憂草”、“黃花菜”、“金針菜”、“宜男草”、“療愁”、“鹿箭”等名。又因為花蕾和花蕊帶有檸檬色,外國人稱之為“檸檬萱草”。原產於中國、西伯利亞、日本和東南亞,臺灣於1661年由華南引入。
性味甘,平。
功效養血平肝,利尿消腫。
主治頭暈,耳鳴,心悸,腰痛,吐血,衄血,大腸下血,水腫,淋病,咽痛,乳癰。
食療價值
1.有健腦抗衰功能:日本保健專家列舉的八種健腦食物中,居首位者便是黃花菜。忘憂草的圖片(20張)他說:“黃花菜對預防老年人智力衰退,是壹種良藥。”
2.降低動物血清膽固醇作用:是預防高血脂和延緩機體衰老的佳蔬。黃花菜的營養價值很高。每百克含蛋白質14.1克,鈣463毫克,磷173毫克,以及多種維生素,特別是胡蘿蔔素的含量最為豐富。
3.還有清熱、利濕、利尿、健胃消食、明目、安神、止血、通乳、消腫等功能。其花、莖、葉、根都可入藥。黃花菜常與黑木耳等齋菜配搭同烹,也可與蛋、雞、肉等做湯吃或炒食,營養豐富。
註意事項
壹次性食用含0.1-0.2毫克的秋水仙堿的新鮮黃花菜就會中毒,而食用7-65毫克秋水仙堿則有致命危險,也就是說正常人食用50-100克新鮮黃花菜便有可能中毒。黃花菜是近於濕熱的食物,瘍損傷、胃腸不和的人,以少吃為好,平素痰多,尤其是哮喘病者,不宜食用。鮮黃花菜含有秋水仙堿,食用後會引起咽喉發幹、嘔吐、惡心等現象,但壹經蒸煮洗曬後再食用,就無副作用發生。必須在蒸煮曬幹後存放,而後食用。另外,市面上所賣的幹黃花菜色澤金黃,多用硫磺熏蒸過,建議食用前用清水浸泡2-3個小時,再清洗4-5次食用為佳。
幹黃花菜與鮮黃花菜相比之下,幹制黃花菜在制作的過程中經過水蒸氣熏蒸、晾曬等工序,能夠去除大部分的秋水仙堿,更加安全。秋水仙堿可溶於水,因此,如果吃鮮黃花菜,壹定要先經過焯水、泡煮等過程,幹黃花菜 在食用前最好也要浸泡壹下。
壹般人群均可食用。
1.孕婦、中老年人、過度勞累者尤其適合食用。
2.患有皮膚瘙癢癥者忌食。腸胃病患者慎食。
7、大米是人類的主食之壹,據現代營養學分析,大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A、E及多種礦物質。就品種而言,大米有梗米和糯米之分。
大米中含碳水化合物75%左右,蛋白質7%-8%,脂肪1.3%-1. 8%,並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等。 粳米大米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澱粉,所含的蛋白質主要是米谷蛋白,其次是米膠蛋白和球蛋白,其蛋白質的生物價和氨基酸的構成比例都比小麥、大麥、小米、玉米等禾谷類作物高,消化率66.8%-83.1%,也是谷類蛋白質中較高的壹種。
歸經入脾、胃、肺經。
功效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滋陰潤肺、除煩渴的作用。
因此,食用大米有較高的營養價值。但大米蛋白質中賴氨酸和蘇氨酸的含量比較少,所以不是壹種完全蛋白質,其營養價值比不上動物蛋白質。
大米中的脂肪含量很少,稻谷中的脂肪主要集中在米糠中,其脂肪中所含的亞油酸含量較高,壹般占全部脂肪的34%,比萊籽油和茶油分別多2-5倍。所以食用米糠油有較好的生理功能。
中醫認為大米味甘性平,具有[2]、益精強誌、和五臟、通血脈、聰耳明目止煩、止渴、止瀉的功效,稱譽為“五谷之首”,是中國的主要糧食作物,約占糧食作物栽培面積的四分之壹。世界上有壹半人口以大米為主食。大米著名品牌:五常大米、正輪大米、東北大米、泰國香米、龍鳳大米、福臨門、五湖、京貢壹號、原陽大米、泗洪大米(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古代養生家還倡導“晨起食粥”以生津液,因此,因肺陰虧虛所致的咳嗽、便秘患者可早晚用大米煮粥服用。經常喝點大米粥有助於津液的生發,可在壹定程度上緩解皮膚幹燥等不適。煮粥時若加點梨,中醫養生效果更好。
8、小麥是小麥系植物的統稱,是壹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於中東新月沃土(Levant)地區,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農作物之壹,小麥的穎果是人類的主食之壹,磨成面粉後可制作面包、饅頭、餅幹、面條等食物;發酵後可制成啤酒、酒精、伏特加,或生質燃料。小麥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硫胺素、核黃素、煙酸、維生素A及維生素C等。
性味味甘,性寒,無毒
功效新麥性熱,陳麥性平。它可以除熱,止煩渴,咽喉幹燥,利小便,補養肝氣,止漏血唾血,可以使女子易於懷孕。補養心氣,有心病的人適宜食用。將它煎熬成湯食用,可治淋病。磨成末服用,能殺蛔蟲,將陳麥煎成湯飲用,還可以止虛汗。將它燒成灰,用油調和,可塗治各種瘡及湯火灼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