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奇怪,單在街上賣。買全了,不破就賣。”妳知道這個謎語的答案嗎?對了,是糖人。
“看看這種龍。它是實心的,可放可放。有很強的立體感和欣賞感。這樣更好看。”走進肅寧縣錫伯莊村糖人藝術展廳,著名糖人藝術家楊的第三代傳人楊壹邊演示,壹邊講解。栩栩如生的欽差大臣,栩栩如生的孫悟空,小龍人,啼叫的公雞...這些老藝術家的手很快就跳到了“糖”上。“糖人經歷了幾道工序,……”
大廣高速出口附近的錫伯莊村,是著名的“糖村”,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過去,吹糖機是用來養家的。這幾年,作為皮草之鄉的蘇寧,主營業務成了,吹糖工不僅不好學,收入也低。大多數年輕人不感興趣。用村民的話說,“吹壹年糖,不如養兩只狐貍。”
錫伯莊村黨支部書記任書軍:這是老祖宗留下的手藝。這不是誰都能隨便吹就能捏的。所以我覺得舊生活留下的東西不能丟。留著吧。
2011年底,錫伯莊成立了54人的糖人藝術團,團長為著名糖人藝術家楊的第三代傳人楊。在鄉村景觀的轉型升級過程中,村裏建起了糖人藝術展廳,村裏的墻上畫著糖人的歷史。蘇寧吹糖機還被評為滄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申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村支部書記任書軍:美國、德國、法國、日本...都去過,去過十幾個國家。
盡管如此,今年50多歲的楊仍然很擔心。現在50人以上的藝術團,多是三四代傳人。第五代的年齡在30到50之間,只有十幾個人。“原來這個村子家家都有很多吹糖人。我們這個年紀還有幾十個人,就不這麽幹了。我們下面沒有人。”
糖人藝術團不定期進行吹糖工的技術交流、鑒定、培訓、演出等活動,還制定了藝術傳播計劃,每周六日進行免費培訓活動。作為第六代糖人藝術的唯壹傳人,今年才12歲的趙偉強,從6歲開始就壹直在學習糖人藝術。“這是錫伯莊村的壹位長輩,代代相傳的。(希望)傳承更好,讓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我吹的糖人。”(河北電臺記者王美忠、滄州電臺記者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