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壹天,父母要準備三種水果、食物和酒,帶著孩子向公公婆婆告別(也就是保護孩子),表示孩子已經長大了,不應該再祭拜了。崇拜公婆很有意思。所謂公婆,其實就是床上的“神仙”。這時要在床的中央放壹個邊緣較淺的大筐(竹編器具)來盛米飯。拖三支香,前面放十二碗紅薯餃子,十二杯黑豆酒,紅桃果,肥果,三獸(魚,豬頭,三鳥)。男孩獻上的三只鳥是壹只公雞,象征旺盛,女孩是壹只母雞,祈求將來生兒育女。
離開花園的孩子要用鮮花洗澡,穿爺爺奶奶縫制的新衣服,穿爺爺奶奶贈送的紅色木屐,吃壹個雞頭。相傳嘉靖年間(西京元年1522),潮州府狀元林大欽讀書時買不起紅鞋,就穿了紅皮鞋。有壹天,他放學回家,看見壹個老人讓路人用壹個“雞頭饃饃”來回應,並獎勵壹只公雞給好心人。林大欽想了壹會兒,用清晰的聲音對他說,“去剪胡子吧。”老人忍不住說他是對的!他把自己帶來的公雞給了他。林大欽的父親非常高興。他暗暗稱贊孩子的優秀,把公雞打死了。煮好後,他砍下公雞的頭來獎勵林大欽,以顯示他的優越性。後來,林大欽真的贏得了最高獎,並聞名於世。從那以後,潮汕人認定吃雞頭是個好兆頭,所以他們的孩子入學時就穿壹身紅皮,舉壹只像林大欽那樣的大公雞。當孩子們離開花園時,給他們壹個雞頭。
俗話說“人口的15%就是16%”,意思是說,15、16歲以後,孩子就會跳出園墻,真正踏上人生的道路,所以被稱為出園。有壹首詩:
十二花沐浴水中,紅木屐滿香;
公婆在床上深深地鞠了壹躬,跳出花園成為大人。城鄉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寺廟,如伯公廟、關帝廟、三山王廟等。每座廟都供奉神靈,俗稱“師父”,廟多,信眾多,在全縣城鄉都是第壹。
每年初八,正月十五,或者是“老人”的生日,無論工作多忙,每家每戶的主婦都要準備好水果、桃子、香燭三樣,早上到廟裏祭拜,這已經成為婦女們的壹個堅定習俗。尤其是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生後,留在附近的城鄉市民和村民,開始帶著老幼,穿紅綠,提著籃子,拿著香燭,提著水果,殺豬宰羊,湧向媽祖宮祭拜。
留守民眾的崇神習俗成為留守民間信仰的壹道亮麗風景線。六谷壹年中的第八個節日是指八個重要的民間節日,即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冬季至日和除夕。各地風俗大同小異,但都各有特色。下面僅描述其特征。
春節:拜年壹定要帶橘子,留下來的叫“大吉”。回禮的時候也會還給大吉,說是“大運”。招待客人,壹定要放“四分金”,也就是把雞頭、雞爪、雞屁股、雞放在雞盤子裏。客人吃飯的時候,盡量吃雞,千萬不要吃別的。
元宵節:在六胖的鄉下,煤油燈被裝在竹筒裏。
清明節:掃墓必須在清明節前三天和節後三天進行。
端午節:劉著面對漢江。過去常賽龍舟,吃棕球,其中“棕桅桿”最有特色。
中原:過去在媽媽宮前舉行祭奠儀式。
中秋節:有“月圓也圓”的說法,很多華僑和在外的人都選擇這壹天回去。
冬季至日:俗稱冬節,我們吃冬節圓。制作冬節圓的時候,各家圍坐在壹個“米羅”(淺,沿籮筐)亭子周圍,各自取出粉球,搓成類似大理石的冬節圓,放進“米羅”裏。越不均勻越好。這叫“父子公孫”圓,象征新年。
除夕:家庭聚餐,稱為“圍爐”,意為歡樂團聚。平時壹家人不管散到多遠,都要在除夕前趕回家團聚。“圍爐”後,長輩要給小輩“壓歲錢”,會掙錢的小輩也要給長輩紅包。在這壹天,妳不能制造噪音和打破盤子,碗和其他器具。如果妳打破了它們,妳可以說壹些吉祥的話來彌補妳的錯誤,比如說“開口發財”,這象征著全家從頭到尾都是滿滿的。家裏的水缸要裝水,米缸要裝米。來象征“壹年多”是室內外燈火通宵的夜晚,家家守歲,俗稱“守歲”。零點,家家戶戶放鞭炮。
其他的還有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在這壹天,六枝城鄉的人們經常去鳳凰山看日出。五谷為主命,即農歷十月十五,農民烹煮瓜果豆穗,殺豬鵝祭祀谷神。五谷主命傳為神農。送竈,即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準備各種供品,放在竈前祭拜,送竈神上天報效。正月初四要打掃屋子,準備壹壇清水和稻草,在爐子上上香,迎接竈神的歸來,俗稱“神墜天宮”。人生有四大禮儀,即:出生儀式、離園、婚禮和葬禮。自古以來就有繁簡之分,主要的地方特色有:
生日儀式:懷孕被稱為“幸福”和“身份”。懷孕期間有很多禁忌,如避喪、剪布縫衣、釘墻、開工、禁食蝦、鵝、番鴨、羊肉、牛肉等。滿月叫“對月”,親朋好友互送豬肉雞蛋祝賀,主人請親朋好友吃酒菜,讓寶寶出產房看天,產婦出產房。奶奶想送壹件新襯衫和褲子,壹個新腰袋,壹條新背帶和壹個新搖籃。每年寶寶叫“右歲”後,父母都要給他過“生日”,平時讓他吃雞蛋。51歲叫“長壽”,要“過個大生日”。有的復雜的簡單,復雜的要大擺宴席,請親朋好友吃菜喝酒。“造壽”是對誕生儀式的紀念儀式。
花園外:看花園外。
婚禮:古代實行“六禮”,即求婚、訂婚、聘雇、邀客、迎客。新中國成立後,婚禮有所改革,多以自由戀愛為主。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婚禮崇尚奢華。在城市,婚禮往往在飯店舉行,招待客人,而在農村,有些已經做了幾十桌,留給人們追求的是“越熱鬧越好”的氛圍。
喪葬:城鄉有區別,有六個標準程序:壹是將屍體停在祠堂或堂內;二是向親友報死訊;第三,子女要送別死者,死去的女子要等父母看到後才能蓋棺;四、喪,親友到靈堂祭奠,家屬日夜醒,拂曉哀慟;第五是樞,又稱“喪”;六是把死者帶回門口,家人會在隊伍裏迎接。以後“前七天”到“後七天”都要拜。黃流鎮茶北地區的村民都來自福建和江浙壹帶,屬於客家聚居地。它的風俗習慣有很多獨到之處,比如村民的好客,大大超過平原地區的人;語言上也不同於其他客家人,客家話更重,更鄉土;女人和勞工不比當地男人少。
(1)婚姻。建國前,察北地區的婚姻受制於媒體之言,父母之命,以及“算計”之口。在壹些高寒山區,貧困家庭收養“童養媳”,從小訂婚終身,少數富裕家庭三室四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頒布了新的《婚姻法》,禁止和廢除不合理的舊婚姻制度,撤銷童養媳的婚約,允許寡婦再嫁,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大躍進和新中國時期,各村大批青年男女參加集體農田勞動,在勞動過程中彼此建立了感情,確立了夫妻關系。例如,茶北村的胡和柘溪村的劉都是在勞動現場結婚的。他們都可以自由戀愛和結婚。上世紀70年代中期,茶北鄉舉行集體婚禮,全鄉男女同時結婚,突破了結婚當天看日子的舊習。上世紀80年代,新式婚姻大行其道,比如旅遊結婚,不辦酒席。然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婚禮禮儀被重新重視起來。
(2)葬禮。解放前,由於歷史傳統,有錢人服喪時做佛事,稱為“七七賑災”。請按地理神仙選墓地,花錢如流水。貧窮的家庭借錢過著節儉的生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宣傳破除迷信,呼籲廢除封建習俗。較大的村莊有南、圪下、金剛、茶北等村。村民們有意識地組織老人協會,倡導簡樸的殯葬服務,有效地互幫互助,移風易俗。
(3)慶祝。當地村民結婚,娶媳婦,生孩子,進新房,過生日。每逢大部分喜慶的日子,主人家的親朋好友和村裏的長輩都會聚在壹起,辦喜酒,吃喜糖,熱鬧非凡。70年代末,在壹些喜慶的日子裏,請村民去看壹場電影,增加節日氣氛。
(4)民俗。
邀請。每當村民做好事,都會發出“邀請”,分為滿帖和半帖兩類。十二大帖叫全帖,簡單帖叫半帖。全帖請外地家人、親戚、長輩,半帖請本地人、親戚。當主人有喜事需要辦酒席時,如娶媳婦、生孩子、過生日等。他必須向他的親戚和朋友發出邀請。壹般收到邀請的人不能拒絕,但必須參加當時的宴會,但必須帶禮物表示祝賀。對於“殯儀服務”這壹類,不需要發邀請函,而是派人口頭公告。公告後,被通知人必須給舉報人紅包和零食。吃零食的時候,桌子上壹定要放四個小圓片,以示感謝,祝他平安。
徽章。在當地山區仍有壹些古老的迷信和俗風。每當村民家裏有人生病,有不祥之兆,就要叫“占蔔”先生來算卦或畫符,驅鬼(俗稱送書鬼)。
第二次埋葬。察北地區至今仍有壹種奇特的死者葬禮。普通人死後,請地仙看個吉地,先用土葬(也叫大葬地);若幹年後,為逝者做風水。如果逝者不吉利,那就要60年才能做風水。
第壹次安葬叫大葬或送土。在山上選好地方後,挖山洞,把穴位挖成防空洞的形式。根據山勢,挖壹個比棺材還大的隧道,把棺材放進去,然後封好墓面。
若幹年後,打開墓面,拉出棺材,打開屍骨,按照人體的順序擺放陶罐。陶罐被稱為金罐。如果死者的骨頭都腐敗了,就要往金罐子裏放壹把土。然後把罐子蓋上,放在預先挖好的風水洞裏,請泥水匠用石灰建造壹個永久的墳墓。墳墓的底座大小不僅顯示了死者的身份,也代表了死者家庭的財富和社會地位。
如果死者的年齡和死亡時間不吉利,當地人稱之為“落枕”,死者的後代和親屬不能哭,會給後人帶來不祥之兆。大葬之後,風水必須在100天內修復,否則要60年才能進行,這60年內沒有後人可以去掃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