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贛南采茶戲的傳統歌曲有哪些?

贛南采茶戲的傳統歌曲有哪些?

贛南采茶戲是原產於江西贛南的傳統戲曲之壹。它是在當地民間花燈和采茶歌舞的基礎上形成的,它的產生和流傳有著悠久的歷史。那麽贛南采茶戲的藝術特色是什麽呢?贛南采茶戲的傳統歌曲有哪些?通過本文的介紹,讓我們了解贛南采茶戲的藝術特色和歷史淵源。贛南采茶戲是原產於江西贛南的漢族劇種之壹,以當地民間花燈和采茶歌舞為基礎。它的出現和傳播有著悠久的歷史。贛南采茶戲以喜劇、滑稽戲為主,風格幽默輕松。音樂主要采用嗩吶、鑼鼓伴奏的花燈曲和鉤(胡琴)演奏的采茶曲。曲調有光腔、路調、色調四種,演技以扇花、矮花為特色。

壹、歷史淵源

江西采茶戲主要發源於贛南新豐、安源壹帶,與茶葉生產有關。明代贛南、贛東、贛北茶區,谷雨時節,勞動婦女上山采茶,邊唱山歌,激發勞動熱情。這首流傳於茶區的民歌被稱為“采茶歌”。從民間采茶歌、采茶燈唱戲發展而來,後成為有人物、有故事線的民間戲劇。因為它壹般只有兩個表演,壹個醜,或者三個表演,所以也叫“三角班”。贛南采茶戲形成後,幾經向外發展,並與當地方言、曲調融合,形成贛東、贛西、贛南、贛北、贛中五大流派,各有不同的地方口音。江西采茶戲的總體特點是:表演歡快,詼諧幽默,載歌載舞,喜劇性強,鄉土氣息濃郁,深受群眾歡迎。

從唱采茶歌到發展采茶戲有幾個階段。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調,每句話只有四句歌詞,如“采茶春日長,山茶花徒然滿路邊;大姐回家向二姐報告,頭茶不如晚茶香。“這首小曲活潑委婉。采茶歌經過進壹步發展,從原來的茶小曲形成了“采茶歌合唱”,稱為“十二月采茶歌”。比如“正月采茶是過年,姐妹倆都進了茶園,租了12畝茶園。親自付錢買這本書。二月采茶..."後來,《十二月采茶歌》與民間舞蹈相結合,進入元宵花燈行列,成為"采茶燈"。“采茶燈”的主要唱腔有[茶黃調]、[采茶歌]、[看茶調]、[報茶名]。由八、十二個打扮成采茶人的姑娘組成,兩個年輕的長輩為組長,手捧花籃,唱著《十二月采茶》。這種“采茶燈”形式簡單,純粹是歌舞的集體表演,卻向采茶戲邁進了壹步。

明代,江西南部安遠縣九龍山茶區的茶農,為了接待粵商茶客,常常以采茶燈的形式即興表演采茶節目。也就是說,《采茶燈》裏的八個(或十二個)采茶姑娘中,有兩個是大姐和二姐,剩下壹個組長當小醜,恰好是兩旦壹醜的“三角班”。兩姐妹在山上表演采茶,捧著茶筐,載歌載舞,唱《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輪流唱六個月);手持紙扇打扮成小醜穿插笑話。這是原創節目《姐妹采茶》。後來又增加了開茶山、炒茶、送弟弟賣茶、奉茶等細節。小醜偽裝成幹哥賣茶,改名送我哥賣茶。這種采茶燈(又稱“茶籃燈”)的表演,就是采茶戲的原型。贛南茶簍燈不斷增加新的內容,也有表演其他勞動生活的小戲,如秧麥、挖筍、修鞋、挑螺、賣花線、磨豆腐等。因為用采茶調唱歌,沒有管弦樂伴奏。采茶戲是由民歌、舞蹈、花燈發展而來的地方戲,劇目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音樂唱腔充滿民歌氣息,因此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二。藝術特色

贛南采茶戲的舞臺語言是當地的客家方言。它載歌載舞,氣氛輕松活潑,語言幽默。它融合了當地民間口頭文學、民間歌舞和花燈,生活氣息濃厚。他的劇大多是喜劇和滑稽劇,很少有戲劇和悲劇。以群眾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手工業工人和工匠為表現對象,尤其是男女情愛劇占了很大比重。其音樂唱腔屬於曲牌風格,以茶腔、燈腔為主,兼以路腔、雜調,俗稱“三腔壹調”。伴奏均為民間樂器,主要有鉤管(二胡)、嗩吶、鑼、鼓、鈸、笛等。其表演藝術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職業:小醜和肖丹。曾有“三角上課,二小當家”的說法。

1.音樂腔

贛南采茶戲的音樂豐富多彩,可塑性強,鄉土氣息濃厚,風格鮮明。根據調式、和弦、作用的不同,可分為茶腔、燈腔、路腔、雜調四類,簡稱“三腔壹調”。“茶腔”是贛南采茶戲的主要聲腔,節奏明快活潑,旋律優美抒情,具有濃郁的田園山野風味。比如全國著名的《斑鳩調》,還有《牡丹調》、《鞋底》、《山調》。“輕腔”是采茶戲的重要聲腔,響亮渾厚,粗獷熱烈,旋律跌宕起伏,張弛有度,戲曲味濃厚。再加上嗩吶和鑼鼓的緊密配合,氣氛熱烈而富有感情,就像山區人民向上的精神;“路腔”因其走在路上時所唱的曲調而得名。它特有的輕快、活潑、幽默,為采茶戲的歌舞表演藝術提供了廣闊的天地。《雜調》細膩、甜美、精致、華麗。在采茶戲音樂中雖不是主旋律,但穿插其中,偶爾出現點綴情趣,往往起到奇特的藝術效果。在贛南采茶戲的唱腔中,無論是茶腔還是燈腔,還是路腔和雜調,都廣泛使用襯詞。排字織成順口溜來唱:上山入坑玩“溜溜球”,出門上路“嗬嗬嗨”,做鞋繡花“嘿喲”,男女“拉時拉”花。可以說所有的演唱都離不開襯詞,甚至有“歌詞不夠襯詞”的情況。

2.伴奏樂器

伴奏中的主要樂器是“勾管”(類似於土生土長的二胡),配以正反和弦,用客家話和贛州官話誦唱,約300個曲調。主要人物是“二旦壹醜”(解放後“三小”是明珠、小生、小醜)。歌舞表演開始了,生活勞動豐富,幽默風趣,具有濃郁的贛南鄉土氣息。深受群眾喜愛,是當地群眾最喜歡聽、最喜歡看的地方戲。

3.履行形式

除了音樂,最能展現贛南采茶戲的特色。它的演出開始時,是歌、舞、劇並重。其表演特點可以概括為“三奇三絕”。三大奇觀是:傳統采茶戲表現的全是下層勞動人民夢寐以求的愛情和勞動,沒有宮廷舞蹈和才子佳人舞蹈,令人驚喜;大量表演人物模仿動物動作,以動物動作命名,這是第二奇;歌舞劇齊頭並進,以至於有人認為是地方歌舞劇,是三絕。

(1)三絕分別是:短步,單袖,扇花。

小步基本步法包括小步、高步、小步跨步、抖步、驚步、滑步、鏟步。短臺階分短樁、中樁、高樁。這是世界戲劇中唯壹的壹小步。

單袖,這又是必須的。壹般來說,劇裏的袖子都是成對的,但是茶事裏只剩下壹個袖子,贛南。但它創造了許多舞蹈術語。如抓袖、搭袖、背袖、遮陽袖、扇卷袖、腋下袖、鳳尾袖、穿針袖、筐袖、拋上、拋下、繞腰、繞膝、側卷。

美是壹種對稱,單袖似乎忽略了美的規律,但是,不,另壹只手的扇花在舞臺上與之對稱,壹只手甩袖,另壹只手舞扇,極其獨特有趣。

扇花的動作有很多種,有甩扇、折扇、避扇、遮陽扇、望扇、聞花扇、遮臉扇,很有表現力。其中有老藝術家留下的關於扇花的藝術招數,如:五指花朝天,四指花朝前。三指花打四方,二指花搖胸。運,對著腹面按,抓,搖。

三絕三絕的特色,是贛南客家人長期生活在山區惡劣生態環境下的產物。比如矮子步,客家人住在山裏,出門爬山,彎腰屈膝,高的人都成了“矮子”。而聰明的客家人則讓矮子步成為世界上獨壹無二的基本舞步。滿山雲煙,滿山霧靄茶,姑娘提著茶籃,唱著茶歌,邊采茶邊跳舞,小夥子肩上扛著茶,踩著矮子改造的短樁、中樁、高樁。舞單袖扇花,創造了贛南獨特的客家茶事。再比如,以動物命名的表演人物很多,因為在漫長的山路上,客家人習慣了與飛禽走獸的互動,對動物世界生活的無盡興趣,讓異想天開的客家人獲得了取之不盡的藝術創作靈感。模仿動物的動作,簡單地以動物的動作命名,如:猴子洗臉、狼覓食、獅子張嘴、畫眉跳躍、烏龜爬沙、引鳳尾、蜻蜓戲水、狗搖尾巴、懶貓抓癢、狐貍過岬、蝴蝶采蜜、公雞啄米、猴子受驚、青蛙變矮。動物表達生命意識的動作被客家人捕捉到了。不難想象,沒有山,就沒有鳥獸,就沒有對生命的觀察和提煉。這些數不勝數的舞臺表演是如何創作出來的?

②小醜和肖丹

小醜分兩部分:壹部分是“醜帥”,稱為“正醜”;二是“審醜”,即所謂“反醜”。

右醜:主要是勞動人民中的年輕男性。他們勤勞、樸實、爽朗、樂觀、機智、勇敢。演唱時,演員穿“搶”,穿“三花裙”,腰間系“白廳裙”,下穿燈籠褲,右手系“扇花”,左手系“長袖”。載歌載舞,活潑輕松。表演以“短步”和“扇子花”為主,高低步結合,活潑而有特色。

反醜:多為吸煙者、賭徒、流氓、閑散人員,常以壹些生動、含蓄、幽默、詼諧的言語和動作,揭露對方或自嘲。他的表演經常模仿壹些動物形象,如“猴子洗臉”、“猴子撒尿”、“蜻蜓”、“懶貓抓癢”、“雞啄米”、“畫眉跳”、“狗搖尾巴”、“烏龜爬沙”等等。臉譜、白鼻、步法、扇花動作都和“正醜”表演差不多。

肖丹:主要是勤勞、簡單、聰明的農村女孩和年輕婦女。表演蒼勁優美,簡潔大方。它的“粉絲花”比小醜還豐富。他們可以單手玩扇花,也可以雙手玩扇花。其肢體動作包括:穿衣挑簾、園中采茶、傘花、開關門等。其基本步驟有八字步、跳步、踩步、踩磨、踩探、踩斷等。,可謂五花八門。

三。傳統劇目

贛南采茶戲現有傳統劇目100多部,部分劇目已經失傳,現保留傳統劇目90多部。如:九龍山采茶、唐朝試妻、賣雜貨、去廣東、細菌雙檢、盲人造店、賣錢、香龍、趁熱打鐵、五嶺春光、燈籠仙子、鼓手的媳婦等。

四個。江西其他傳統戲曲有:

東河戲:原名贛州戲。它孕育並形成於貢水河流域的贛縣、興國壹帶,是江西的古老劇種之壹。東河戲流行於贛縣、興國、南康、大余等縣,與粵東的梅縣、潮州,閩西的寧化、桂花接壤。

宜黃戲:宜黃戲,原名宜黃班。主要疫區為江西宜黃、南豐、廣昌等縣,遠至贛東北、贛南、閩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7年定名為宜黃戲。

胡和戲:胡和戲是壹種大型地方戲曲,原名土戲,因為最初只演孟姜女的故事,所以又叫孟戲。這種孟戲,歷來都是以宗族為單位的班社演出。其疫區為廣昌地區。1981年更名為須賀話劇團,須賀話劇團在廣昌成立。

西河戲:原名單強戲,是贛劇的壹個流派。其流行地區有幸子、德安、九江、都昌、永修等縣。贛江下遊分為東西兩河,流入鄱陽湖,而幸子和德安位於西河流域,所以外人稱之為西河班。1982年命名為西河戲。

寧河戲:原名寧州大班,流行地區為修水、銅鼓、武寧等縣,在江西、湖北、湖南三省毗鄰地區很受群眾歡迎。源於明代益陽戲,是江西古老劇種之壹。建國後,定名為寧河戲。

府河戲:原名府河大班。主要流行於撫河流域的臨川、金溪、宜黃、崇仁、廣昌等縣,其戲班有時在南昌演出,約有300年歷史。建國後,這個失傳多年的劇種被命名為府河戲。

吉安戲:壹種地方劇種,起源於吉安地區,是壹種集高腔、昆曲、散戲於壹體的古老劇種。其流行區域,除江西中部、江西西部、江西南部等地外,還達湘東壹帶。建國前夕,沒有班社,成了失傳劇。

灣仔花燈戲:50年代叫灣仔花燈戲,60年代叫灣仔采茶戲。1980正式命名為萬載燈會。它起源於民間采花燈,吸收了贛南采茶戲、高安絲弦戲的唱腔和表演藝術,逐漸演變成壹種民歌小調,在農村流傳千年。)

更多江西相關文化:江西傳統風俗文化知識大全> & gt&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