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鹹豐七年至十年(1857 ~ 1880),在永寧縣(今南寧市郊)原屬富庶鄉鎮的徐幹、甘村等地,設立了“蔡廣田”、“壹風彩”地方班(永戲)。清同治、光緒年間,南寧有四大名班:泉信鳳凰、何新鳳凰、守信鳳凰、樂耀天。民國初年,以納蓮黃曉武少錦、花旦長塘七、納蓮七、花蓮農瑞安為特色的金田樂班,在桂西南地區頗有名氣,經常在廣東南寧、來賓、左江、司夏府(琴、蓮、雷、瓊)演出,被譽為“廣西第壹班”。首批劇目有《大鳳祥》、《三官堂》、《賣子斷崖》、《龍武嚴昆》、《霸王別姬》、《紙的七種形狀》等。與此同時,大圩鎮還有納聯、蒲廟、蘇圩、陳鈉、良慶、四塘、五塘、長塘等地的甬劇社。20世紀30年代以後,由於觀眾欣賞習慣的改變(甬劇使用舞臺官話,俗稱“夏國傑官話”),白話觀眾不習慣,甬劇逐漸衰落。
戲劇
是全縣城鄉最受歡迎的劇種。清末民初,蒲廟就已經有“勝聲”和“化龍興”等戲班在此演出。民國初年,在蒲廟、新疆、六圩、大唐、小南等地組織了業余劇團。抗日戰爭時期,壹些藝術家,如難民李、譚紹山等,來到農村,在劇團(被稱為“鉆山班”)演出,在當地生活,以傳播藝術為生,為戲劇藝術的傳播作出了貢獻。解放後,全縣城鄉業余劇團迅速發展。除了傳統古裝劇之外,還有大量的新裝和現代戲,比如《九衣》、《血淚復仇》、《小黑婚》、《龍吟苦鳳凰》。60年代《山國風雲》、《李雙雙》、《打鑼》、《補鍋》等。為了配合中心的工作,壹些劇團還自編自演現代小劇。
石公戲
流行於陳鈉、大唐、小南、中和、靈動、蒲廟、良慶等地。石公戲是由跳驅鬼舞的石公舞演變而來的。在平話裏唱,也叫平話戲。它經常在中秋節、重陽等“大排”節日表演,慶祝豐收,也有人被邀請為婚禮、生日慶祝和新居落成表演。早期的石公戲表演簡單單調。只有壹個“越”(壯語nyak,即蜂鼓),伴有鑼鈸。後來逐漸吸收和借鑒雍劇的表演形式,借用雍劇本,如《目連救母》、《四姐妹下凡》、《梁祝》等。樂器還包括二胡、秦琴、古箏等弦樂器和打擊樂器。解放後,仍有石公戲演出。
采茶戲[江西流行的壹種地方戲]
流行於全縣大部分地區,流行於小南、大塘、陳鈉、中和、南陽等南方鄉村。采茶戲是由茶事發展而來的。該劇劇情簡單,多描寫男女之間的愛情。人物壹般是兩個學生,兩個丹(壹個茶妹,壹個茶人,壹個財主)。演唱以民間曲調為主,如“花腔”、“賣茶腔”,配以二胡、秦琴等樂器。常見的劇目有春節敬茶、補鞋、補缸、與夫十別、小五更、釣魚、賣紅絲線等。解放後,出現了現代題材的采茶戲。
山地歌劇
這是解放後出現的壹種新的戲劇。在反霸和土改運動中,民間藝人以真人真事唱山戲,以課堂教育群眾,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使山戲這壹藝術形式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後來出現了更具藝術氣息的山戲,由民間藝人和戲曲家組成,以民間故事或現代題材為主,深受群眾歡迎,從而確立了其在文壇的地位。新疆社編著的壯劇《寶通記》獲得1956地區文藝匯演創作獎。劉偉業余藝術團隊創作的山歌《嬌姐歷險記》在1984南寧“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中獲得創作二等獎、表演三等獎。茶具
流行於永寧縣。據說是清末民初從廣東的沁縣、靈山等地引進的。中和鄉采茶用壯語唱,其他地區用白話或平話唱。壹般有1 ~ 2對茶人和茶女(茶女扮女裝,唱假聲),伴有鑼、鼓、鈸,有紙扇、手帕、錢鞭。唱歌時,茶人搖壹搖紙扇或錢鞭,茶女揮壹揮手帕,隨鼓起舞,互問互答,唱完就跳。春節期間,人們通常在家用茶具來慶祝新年。
石弓舞蹈
風靡全縣。多用於宗教活動。比如龔師傅的“三體舞”,代表的是龔師傅、唐、葛、周的祖先,有三個面具。此外,還有送船舞,與嶽(蜂鼓)共舞,以及驅邪祭祀的“安龍”、“提油”(或“潑油”)、“乞花”、“架橋”、“許願”等舞蹈。縣文化館以教師舞蹈的舞蹈動作和音樂為基礎,創作編輯了歌手表演《新豐贊》,參加了1965廣西民間文藝隊在北京的演出,並獲獎,被拍攝並收入《新中國文藝部曲藝作品集》。
春牛舞
流傳於武威、蘇威壹帶。表演有三種:壹腿春牛、二腿春牛、四腿春牛。獨腿春牛,又稱“撐春牛”,用竹簽紮成牛頭形狀,用紗紙糊上,畫上牛的眼睛和毛發,用稻草編織成牛的尾巴。舞者手持竹竿,翩翩起舞;兩條腿的春牛,帶著壹塊土布,壹頭裝飾著壹對黃角,壹個人跳舞;四條腿的春牛,用竹棍做成,用壹塊漆成灰黃色的布,另壹頭用牛尾巴裝飾,兩個人鉆進去,像舞獅壹樣。春牛舞在每年春季的“迎春節”期間舉行(農歷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部分村落為三月初七)。當時春牛隊和采茶隊挨家挨戶拜年,討紅包,唱春牛戲。1984.廣西首屆“三月三”歌會在南寧舉行,永寧縣蘇圩春牛隊應邀參加演出。
斑鳩舞
它在小南和大塘的壹些鄉村山坡上很流行。是壹種由老師表演的宗教舞蹈,穿插民俗節日和豐收,為安吉祈福的跳躍活動。演出時,3 ~ 6名名師扮演斑鳩。舞者頭戴竹紮、布框、彩繪的斑鳩頭,藍白相間的墊肩,下開裙擺,用手攤開裙擺象征翅膀,樂師會用打擊樂器伴奏。舞蹈的內容包括潑水、求愛等。,並且由拍動翅膀、摩擦、踢尾巴、拍動翅膀等基本動作組成。1985,斑鳩舞受邀參加廣西第二屆“三月三”歌會演出。
邦和舞蹈
它流行於白芨鄉,廟會時常與龍獅共舞。何時何地引進的不得而知。1956第壹屆曲藝匯演期間,這個舞蹈參加了演出。永寧縣的民歌種類繁多,特色明顯,豐富多彩。有民歌(壯語叫“歌手”,唐久叫“fwen”,即莊環)、兒歌、哭嫁歌(“家客”、“哭客”)和水民歌。從語言上看,有壯語山歌、平話山歌、白話山歌、客家山歌。多為單聲部民歌,二聲部民歌有:羅羅民歌、五塘民歌、靈動五聲部民歌。民歌的句子結構多為七五言四句,也有三句(如唐久莊環、夏南山歌)或多句(如羅山歌中的“曲橋歌”)。大多數民歌押韻,但不押韻。要求押韻的民謠在演唱時非常註重節奏的運用,應答者必須根據對方的押韻來回答。如果要改變節奏,壹定要唱“押韻歌”來提醒對方。如果要改“範”的韻,就唱“雲(我的)朋友,改韻唱範;吃豬肉吃久了膩,唱歌唱久了迷。”歌詞裏也有暗示他們用的是什麽韻腳。如:“毛巾是新的,毛巾是新的,那金銀和毛巾套是誰的?”提醒自己唱的是“金銀”韻。
堆歌是該縣各族人民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其形式主要有:歌會、喜事對唱、節日對唱等。
許歌:流行於新疆、百濟、那馬、大唐、小南的壹些鄉村街道。
回球是歌會的高潮。
二人轉也是歌會的壹種,舉辦次數超過春節、中秋節、三月三等重大節日。
哭泣的婚禮歌曲
到處都是。姑娘出嫁前幾天,十姐妹每天晚上都要聚在新娘的閨房裏唱婚歌,出嫁那天達到高潮。哭嫁歌的內容在控訴封建禮教、買賣婚姻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曲調雖簡單,卻真摯得讓人落淚。出嫁的母親在登上轎子之前,在大廳裏向祖先和父母告別的時候,哀怨地唱著,甚至壹直唱到昏迷,整個房間都為之哽咽。解放後,已基本消失。(歌詞)680-685 1985三月三歌會,全縣舉辦首屆民歌大賽,來自65438個鄉鎮的15名歌手參加,並在普金公園搭建6個歌臺,按歌曲類型進行對唱,觀眾達100余人。本屆歌會評選出了壹批優秀歌手,其中縣級歌手10,縣級歌手9人,鄉鎮級歌手16人。到1990,三月三歌會舉辦了兩次。其他八音班不過是武館。武場八音裏只有哨、鑼、鈸等打擊樂,演奏《祝生日快樂》、《吉仙女送子》、《開門》等歌曲。除了演奏樂器,還有多種管弦樂器伴奏的粵語大合唱。雍戲、粵劇流行地區多有八音班,並聘請其為婚禮、生日等喜慶活動助興。
此外,永寧縣的傳統民間文藝還包括:詩詞協會、魏大鵬等文藝集;雕塑(蛋糕雕刻模具、房屋浮雕、塑料偶像)、壯錦(吊帶心)、刺繡、剪紙、陶瓷、泥哨、花燈、龍頭、獅頭、戲盔等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