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康縣誌續編》記載:元年(1205)宋寧宗秀才李重光《重修梁文論禦書城》曰:‘聽樂謠,敢贊陳山。’”壹句話,足以證實宋代存在雷州宋。看清末民初雷州人寫的《雜言》,有《雷州歌謠,八百歲。”的話,也證明雷州歌在宋代已經流行。《姑娘》這首歌也是雷州歌曲的壹種,是即興演唱的口頭創作。
據《海康縣誌續》卷六《雷州寺壇》記載:“明十壹年(1446),知縣胡撰,碑在宮前戲臺旁。”有舞臺的地方就有劇(歌)班。足以證明明初雷州有班本雷州歌的演出,更不用說先有“少女”歌,再衍生出班本雷州歌。本縣續中還有壹樁命案:明朝隆慶年間(1557-1572)海康縣南邊村(今雕鳳鎮鹿切村),邀“姑娘”唱歌,其中壹個“姑娘”唱了這樣壹首雷歌:“海康有脊禮,他人照應高娘。氫溴酸右美沙芬分散片兩個村,南,過馬路不要碰媽媽的鞋。”。村裏的觀眾認為這首歌意在侮辱他們村,當場將“姑娘”打死,引起政府調查。其中《姑娘》壹曲在明代非常流行,書面比賽曲從青幹龍延續至今已有200多年。目前,社會上流傳著大量的雷州歌本、歌集、歌單、“姑娘”歌、雷劇本。
雷州歌是雷州人民生存、勞動、生活的鬥爭史的記錄。雷州歌的基本內容體現了廣東雷州半島的地理風貌,以及生活環境、勞動生產、家庭生活、愛情婚姻、歷史人文、倫理道德、風俗習慣、娛樂、哀樂喜慶、政治時事等。反映雷州風貌和勞動生產內容是雷州歌的主流主題。《雷州歌》共有34種韻。經過漫長而反復的合並,上世紀90年代,湛江市格雷研究會根據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將上次合並後的25個韻部合並為17個韻部,全部按雷州方言劃分。不同的韻具有表達不同內容的功能。隨著時代的變遷,雷州宋的題材思想也在不斷升華。雷州半島有著豐富的民歌資源,這壹大批雷州歌曲具有非常寶貴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雷州歌曲的基本特點:結構嚴謹,層次和諧,節奏優美。每句4句,每句7個字。第壹、二、四句的最後壹個字是雷州韻,第二、四句的第四個字是上聲,是雷州宋的格律。這種節拍接近四絕,唱起來朗朗上口。他的音調是自由的,他可以隨心所欲地自由歌唱。如果他愛的人死了,他會唱歌而不是哭。女人結婚,姐妹們晚上聚在壹起,用歌聲陪伴。雷州有壹句很流行的話叫“唱到城裏”,就是在趕集的時候壹路上不停地唱歌到鎮上。這種口無遮攔的唱法,讓雷州歌得以代代相傳。
在雷州半島,每個人都喜歡唱雷州歌,寫雷州歌,無論是讀書人還是野夫村民,還是老人還是村姑牧童。尤其是在雷州,壹個詩人,壹個學者,壹個名人。如閩浙官督陳、朝鮮書院編輯陳昌祺、安徽休寧縣著名學者洪攀珠、黃清雅、丁宗敏、黃景行、陳伯昌、梁承久、等壹大批口頭創作人才,都熱情參與創作和歌曲比賽(主要是口頭)活動,使雷州歌曲代代相傳。雷州歌的出現,壹直伴隨和記錄著雷州的歷史,簡直成了雷州人出生、遷徙、勞動、生活的口述歷史。雷州宋二人轉孕育了“姑娘”宋,“姑娘”宋中的勸誡宋孕育了雷劇,因此雷州宋在雷州文化中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雷州歌是南方藝術園林中的壹朵奇葩,凝聚著雷州人的智慧。要了解雷州的歷史,就要熟悉它的風土人情和人文環境,這些在雷州歌中都能得到充分的體現。他的大量作品是研究和了解雷州政治、經濟、文化的珍貴資料。後來被列入第二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