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從消費習慣看中西文化差異

從消費習慣看中西文化差異

自20世紀以來,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由於地域差異,不同的民族和國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飲食文化和餐桌禮儀也是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中西飲食文化和餐桌禮儀的差異及其淵源,不僅可以增加對所學語言文化的了解,還可以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成功率,避免因不恰當的方式或行為而造成的誤解和交流障礙。1.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理性的西方人更註重營養和生存。中西飲食文化最大的區別就是側重點的不同,也就是“營養”和“美味”哪個更重要。在西方國家,飲食大多只是壹種必要的生存手段和交流方式。西方飲食是壹個理性的概念。無論食物的色、香、味、形,營養都要有保證。西式烹飪講究營養,忽略味道。他們拒絕使用味精這種既無營養又無副作用的化工產品。生蔬菜不僅包括西紅柿、生菜,甚至包括卷心菜和西蘭花。所以他們的“沙拉”就像壹盤飼料,讓我們難以下咽。雖然現在國內的人也講究營養保健,也知道蔬菜炒菜加熱會損失壹些維生素,但是生吃會避免損失,但是寧願選擇前者,因為習慣了,也因為味道真的好很多。2.理智的中國人追求美味和享受。在中國,有壹句民間諺語:“民以食為天,味為烹任的最高準則”。在中國人眼裏,“吃”不僅是為了飽腹感,更是為了營養。有時候,吃飽了,還得吃飯。這是因為妳受不了“美食”的誘惑,享受自己的味道。但在西方的理性飲食觀看來,這種超負荷的飲食不僅造成浪費,還對人體有害。雖然中國人講究食療滋補,重視通過飲食養生滋補,但我們的烹飪卻以追求美味為第壹要求,導致很多營養成分的流失和破壞。所以營養問題可能是中國飲食最大的軟肋。3.西式烹飪遵循規範和科學。西方人強調科學和營養,所以整個烹飪過程都是嚴格按照科學規範進行的。菜譜的使用就是壹個極好的證明。西方人總是拿著菜譜買菜做菜,但相比較而言,還是壹件很機械的事情,這就導致了西餐的壹個弊端——缺乏特色。人在異地,想品嘗當地美食,肯定沒有人會選擇肯德基或者麥當勞。此外,標準化烹飪甚至要求配料準確,香料添加精確到克,烹飪時間精確到秒。由於西餐的標準化,沒有創意。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國的烹飪不僅不追求精確的標準化,反而提倡隨意性。翻開中國的烹飪書,往往會發現原料的準備量和調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在中國烹飪中,不僅各大菜系要有自己的風味和特色,就連同壹菜系的配菜和各種調料的搭配也會根據廚師的個人愛好而變化。同樣是“麻婆豆腐”,做給四川客人和蘇州客人吃,用的調料肯定不壹樣。在西方,壹道菜在不同地區、不同季節面對不同的食用者,沒有什麽變化。4.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視區分和個性,這種“和而不同”的文化特征在中西飲食文化中也有鮮明的體現。除了西餐裏的幾個湯菜,主菜裏的原料都是無關緊要的。魚是魚,牛排是牛排。即使有搭配,也是在盤子裏做的,體現了“西方重分離”的社會文化。這種強調區分的社會文化也體現在飲食方式上。西方人奉行分餐制,人們尊重個性和自我。西方流行的自助餐風格不壹樣,缺乏中國人那種在壹起聊天玩樂的情調。5.中國人向往和諧,和諧,整體。中國人歷來把和合作為最美妙的境界,講究和合而樂,在音樂中唱和,在醫學上崇尚身和、氣和,在國家政治上希望達到“人和政治”。把美好的婚姻稱之為“天作之合”,當所有美好的東西匯集在壹起,我們稱之為“郎才女貌”。這種“和”的思想在烹飪中體現為“五味調和”。因此,幾乎每壹道中國菜都要用兩種以上的原料和各種調料混合烹飪。中國人稱烹飪為“烹調”。美味來自和諧。所以中國烹飪不是“1+1 = 2”那麽簡單,應該等於“3”或者更多。總之,中西飲食在很多方面都有各種不同。當然,這些差異都是相對的,東西方幾千年的文化交流也促成了中西飲食文化的不斷融合。全球化形勢下的跨文化交流使得各種飲食文化不斷互補和兼容。今天,享受東西方獨特的飲食已經成為當代人的壹件平常事。我們在街上隨處可見法式晚餐、肯德基等西方進口食品,中國餐館也在世界各地開業。二是餐桌禮儀的差異,如飲食文化、餐具、用餐風格等壹系列餐桌禮儀,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會生活方式和文化取向。禮儀在現代社會無處不在。用餐不僅是為了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也是壹種重要的社交體驗。然而,中國和西方在餐桌禮儀上有許多不同。了解他們之間的差異可以防止粗魯。1.壹般來說,餐桌氛圍的區別是,西方餐桌是安靜的,而中國餐桌是動的。西方人平時比較活躍,但壹坐到餐桌上,就專心安靜地切自己的菜。中國人平日很安靜。他們壹坐在餐桌上就會聊個沒完,互相夾菜,勸喝酒。中國餐桌上的喧鬧和西方餐桌上的安靜,反映了中西飲食文化的根本差異。2.餐桌禮儀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人們參加各種正式的晚宴也是有講究的。但在現代習俗的變遷發展中,既有進步的壹面,也有落後的壹面,既有對傳統的繼承,也有對傳統文化習俗的違背。比如吃飯時的服裝比過去隨意很多,中山裝、夾克或者西裝,這也反映了傳統文化的變化和發展,是中西文化融合和正向傳遞的最好例證。現在很多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不喜歡抽煙喝酒,很多人也不喜歡別人在自己家裏抽煙喝酒。當今中國,很多人既抽煙又喝酒,似乎出現了“不抽煙不喝酒”導致沒有社交的社會怪現象。所以,在中國的飯桌上仍然存在抽煙、喝醉的“壞習慣”。雖然他們知道很疼,但還是不能禁止。想必這就是文化遷移發展的不徹底和不徹底。我們有必要在正確認識和理解文化現象的基礎上,不斷推動人文文化的發展,提高民族的人文素質。3.座次的安排中西方都註重正式宴會的座次安排。中國人傳統上使用方桌。門對面,座位在兩邊。招待客人時,老人、客人或地位高的人入座,男女主人或陪同客人入座,其余客人按順序坐錯座位。西方人用長桌請客,男女主人坐在兩端,然後按照男女客人和普通客人的順序安排座位。對於餐桌規則,西方人用刀叉吃飯,而中國人用筷子。當然,刀叉和筷子的使用也有自己的規則。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和中西餐桌禮儀的對比,既反映了不同地方的文化傳統,也反映了不同的民族心理、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社會關系、社會禮儀和社會習俗,即西方文化崇尚個人榮譽、自我中心、創新精神和個人自由,而中國文化崇尚謙虛、謹慎、無私奉獻、中庸和團結協作;西方人平等意識強,家庭結構簡單;然而,中國人的等級觀念很強,家庭結構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大多是四世同堂。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因文化障礙而造成信息誤解甚至相互傷害的情況並不少見。有時候善意的話語會讓對方尷尬,禮貌的舉止會被誤解為荒謬和粗俗。因此,研究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和正確的跨文化交際行為成為壹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在比較研究的過程中,它們的優缺點是顯而易見的。這種研究有利於文化的正向傳遞,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促進民族語言和人文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