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尋找科幻電影

尋找科幻電影

簡介

它是電影類型的壹種,其特色劇情蘊含著科學奇思妙想。喬治·裏格爾的《月球之旅》是電影史上最早的科幻電影。

《奔月之旅》海報首先,我們或許可以讓科幻時代之後的好萊塢科幻片有壹個很差的故事,對視覺效果有很大的沖擊,畫面更加唯美逼真。《獨立日》、《《侏羅紀公園》》系列、《星球大戰前傳》第壹部(星球大戰:第壹集——幽靈的威脅,1999)和第二部(星球大戰:第二集——克隆人的進攻,2002)等電影已經培養了觀眾熟悉那些昂貴的特效。當眼花繚亂的電腦特技在銀幕上趨於飽和時,好萊塢科幻片也開始迷失方向。隨著科技的進步,好萊塢科幻片開始探索新的題材,比如克隆技術和智能機器人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

[編輯本段]好萊塢科幻片的基本模式

第壹,背景多樣,但內在邏輯嚴密。對於科幻片來說,故事可以發生在過去、現在、未來的任何時候,中間可以有很大的年齡變化,但實際上要描述的真實內容所占的時間限制還是很有限的;同樣,科幻故事的地點看似無關緊要,其實很有限。好萊塢科幻片雖然想象力豐富,但邏輯規則最嚴格,強調壹個內部真實性統壹、不矛盾的虛幻世界。

第二,人物塑造比較簡單。好萊塢的科幻片大多希望觀眾專註於特效和劇情,所以它的人物塑造相對其他類型的電影來說比較簡單。人物的維度更少,表面和內心更壹致,性格沒有改變或者只是簡單的改變。但這種情況近年來也有所改變,科幻片開始註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對人物內心沖突和矛盾以及生活中苦惱和困難的描寫開始加劇。

第三,“誘因事件”往往具有科幻因素,如時間的錯位、外星人的入侵、恐龍公園的建立等。它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迫使主角做出反應。和其他類型的電影壹樣,科幻電影中的沖突包括內心沖突、人際沖突和外部沖突(包括社會沖突和更大的環境沖突),但壹般來說,科幻電影中最大的沖突是人與巨大環境力量的沖突,比如自然災害和外星人入侵。

第四,生命至上、追求正義、珍愛生命等傳統的、永恒的價值觀仍然受到尊重。

[編輯此段]科幻片概述

(壹)科幻電影分析

科幻片,顧名思義就是“科幻片”,即“以科幻為內容的故事片。它們的基本特征是從今天已知的科學原理和成就出發,對未來世界或遙遠的過去的場景做出荒誕的描述。”(1)科幻電影從誕生之初就與科幻結下了不解之緣,如梅拍攝的《月球旅行》,改編自兩部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和《月球上的第壹批人》;威爾斯的《看不見的人》、史蒂文森的《哲基爾博士和海德先生》、柯南道爾的《失落的世界》等科幻小說搬上銀幕,引發了壹系列電影拍攝。科幻文學藝術中常見的題材,如科學狂人、星際旅行、時間旅行等,此時出現,形成了最初的套路。另壹方面,好萊塢延續了改編科幻小說的傳統,如《《侏羅紀公園》》、《人猿星球》、《少數派報告》和《星際艦隊》,並迅速將其發展為重要電影。

目前國內對科幻片的態度,基本都是從科學與奇幻結合的角度,或者說是電影的壯觀性。比如,邵在評論中說“科幻電影的妙處在於,只要壹個科學的想法出現,就能虛構出模型世界中原則上可能的人和事,從而在壹定程度上激發或激活人的想象力。”②

也有壹些觀點認為科幻片與童話有關,或者用“神話”作為描述性詞匯來描述“科幻片”,但都認為科幻片與科學無關,只是恐怖片的變種。比如,美國電影理論家v·索布恰克(V. sobchak)及其著作《銀幕上的外太空——美國科幻電影》宣稱,科幻電影與科學無關;周傳基評論說,“所謂的科幻片不過是現代的神祇”,“星球大戰”是“最古老的童話,也就是沒有任何信息的騎士和公主的陳詞濫調”。③

盡管如此,普遍的看法是“當科學概念、藝術想象和電影手段結合在壹起,就產生了科幻電影。”(4) H. Frank對科幻電影的定義是:“描述原則上發生在壹個虛構但可能的模型世界中的戲劇性事件”。基本上有四個主題:宗教與反叛,凡爾納式的科學享樂主義,權力與秩序,罪惡與救贖。

(2)科幻電影概述

從電影史的發展來看,雖然“科幻電影”壹詞出現在1926年前後,但早在電影誕生之初,科幻電影的雛形就已經產生,如法國導演梅李艾的《月球之旅》(1920)、《太空之旅》(1904)、《海底下》。縱觀科幻電影的發展,除了早期的法國電影,美國科幻電影從誕生之日起就以迅猛的勢頭成為主力軍,在資金、技術、經驗、文獻積累等方面,沒有其他國家能與之匹敵。

20世紀50年代是科幻電影的第壹個高潮。其繁榮的動力是科學技術特別是空間技術的巨大突破,二戰結束後冷戰思維的影響和對人類未來的恐懼,如羅伯特·懷斯的《地球靜止的壹天》(1951)。

——————————————

①徐南山主編:《電影藝術大辭典》,第18頁,中國電影出版社,1995。

(2)邵,《科幻電影是科學與幻想結合的電影》,中國電影市場,第9期,1999。

③周傳基,這部科幻電影與科學無關,而是恐怖電影的壹個變種,《文慧電影時報》,卷1998,第1期。

④王誌敏《現代電影美學基礎》309頁,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

隨著越南戰爭的結束,各種運動的蓬勃興起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20世紀70年代迎來了科幻電影的第二次高潮。法國的阿爾法城,前蘇聯的索納斯,庫布裏克的《2001:太空漫遊A》(1968)為先導,直到盧卡斯的《星球大戰》(1977)初具規模,科幻片才逐漸從B級制作上升到A級制作。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來,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進步、工業化信息社會的到來以及消費觀念的改變,科幻電影在掀起第三次高潮的同時,也被末世情結所占據。詹姆斯·卡梅隆的《終結者》(1984)拉開了黑幕,繼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園》》(1993)、凱文·雷諾茲的《未來水世界》(1995)、呂克·貝松的《第五元素》(1995)之後

同時,為了最大程度地迎合各種口味的觀眾,體裁的拼貼和融合成為科幻電影的重要特征。很多電影嚴格來說並不是科幻片,但無疑在某種程度上有科幻元素。科技的發展為幻想的實現提供了保障,也可以成為新的科學幻想的來源。科幻電影有趣的現象是,在想象空間裏,最先進的技術往往與古代神話有關,甚至直接選取神話為己用,比如《黑客帝國》、《少數派報告》、《x戰警》等等。正如皮洛所說,“壹個新的時代開始發展電影和神話的隱喻。”

[編輯本段]科幻片和災難片的區別

-黃石(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以拍攝時已經揭示或仍在揭示的科學原理或現象為基礎,展示虛構世界中戲劇性事件的電影,就是科幻片。”

科幻電影描述的是發生在虛構但原則上可能的模型世界中的戲劇性事件

第壹,發展過程

幾乎在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發明電影攝影機的同時,科幻片問世了。1895的機器屠夫,可以算是科幻片的鼻祖了。這部壹分鐘的影片展現了未來工廠的場景:生豬從機器的壹端進入,各種豬肉食品瞬間出現在另壹端。這個看似偶然無意的選題,影響了100多年的科幻電影。今天,在關於未來機器的電影中,電影人仍然在重復著這個簡單的邏輯:機器等於神話,機器毀滅人類。他們要麽極力反思機器工業對人性的摧殘,要麽在後期用特效的方式展現機器給文明帶來的災難。

第二部經典科幻電影是《20世紀醫生歷險記》(1897):壹個瘸子要求醫生移植新腿,但醫生移植完腿後興高采烈,把病人的頭換成了別人漂亮的頭。這種近乎嘲諷的描述甚至諷刺了100多年後的今天——當醫學有能力改變人類的壹切時,人類的本體有沒有被取代和錯位?當科學家興高采烈地敲開生物技術的大門時,撒旦本人會開門嗎?

之後的科幻電影以電影大師和喬治·梅裏埃(Georges Méliès)為主,1897年,他制作了壹部關於x光儀器的短片,首次將定格攝影和雙重曝光特效應用到電影中。1902年,他合成了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和威爾斯的《月球上的第壹個人》,拍成了電影《月球之旅》。該片以其華麗的制作和飽滿的票房成為科幻電影的裏程碑,開創了至今仍充滿活力的“太空旅行”主題。

20世紀20年代,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藝術不斷創新,世界科幻電影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電影放映時間從幾分鐘延長到幾個小時,技術從無聲走向有聲,場景變得巨大宏偉,蒙太奇等電影理論也壹壹出現。20世紀30年代的《宇宙英雄》系列以及圍繞它的許多電影帶來了第壹波科幻電影。

在經歷了60年代的短暫低谷後,1968《人猿星球》和2001《太空漫遊》宣告了第二波科幻電影的到來。《2001太空漫遊》堪稱科幻電影的壹個裏程碑:場景宏大卻又細致入微,從空間站到太空廁所,都盡收眼底。20世紀70年代後,好萊塢出現了壹大批具有超人天賦的優秀導演,喬治·盧卡斯、斯皮爾伯格、雷德利·斯科特在此期間拍攝了壹系列科幻電影領域的重要作品。如1976的星球大戰,1981的銀翼殺手,1982的E.T .等等。

90年代,電腦特效和信息技術極大地推動了科幻電影的發展。好萊塢轉向高科幻、大投入、先進管理的運作模式,電影界湧現出《《侏羅紀公園》》、《獨立日》、《黑衣人》、《第五元素》等壹大批優秀影片。相較於其他國家的科幻電影,好萊塢科幻電影從此稱霸世界。

從2003年開始,以歐洲為代表的科幻電影出現了新的增長趨勢,壹些歐洲科幻電影的制作水平蒸蒸日上,其中不乏《法國女神陷阱》、《俄羅斯守夜人》等優秀作品。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海外工作室都會向好萊塢發起挑戰,科幻片多元化的時代正在到來。

第二,好萊塢電影模式

1.驚奇和好奇

自梅以來,科幻電影就壹直離不開令人眼花繚亂的奇觀。太空,宗教神話,異國冒險,歷史傳說,童話世界...在梅的數百部短片中,有各種各樣的奇觀和幻想。但對梅來說,科幻小說的主題不是科學的延伸,而是呈現景觀的道具。梅李艾的興趣不在於把電影發展成“敘事藝術”。他更看重的是電影作為工具呈現奇觀的能力。正如喬治·薩杜爾評論的那樣:“梅·李艾經常用特技讓人們大吃壹驚。它本身成為目的,而不是表達的手段...梅李艾為以後的電影發明了音節,但他用了莫名其妙的咒語而不是句子來表達他的意思。”

梅李艾給科幻電影打上了不可磨滅的神奇胎記。縱觀好萊塢電影界,從1968年的《太空漫遊》2001到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從1976年的《星球大戰》到1999年的《黑客帝國》。無數攝人心魄的畫面壹次次沖擊著觀眾的視網膜。無數次,觀眾以為奇觀已經到了極致,但幾年後,更大的奇觀總是呼嘯而來。或許,好萊塢科幻片如果失去了高科技的特效包裝,就失去了最精彩的形態;壹旦剝去這種形式,我們會發現內容所剩無幾——其實好萊塢科幻片的內容在於形式,形式就是內容。完全徹底的奇觀轟炸。

奇觀是電影的本質之壹。在科幻電影興起的幾十年裏,獵奇求美的天性驅使人們湧入電影院,將大量金錢裝進好萊塢的口袋;而好萊塢,也看到了科幻電影的斂財天賦,壹次次強化甚至異化科幻電影的壯觀特征。當有壹天觀眾對著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奇觀打呼時,估計好萊塢視覺部的科幻導演也只能在電影院的空氣中撒粉了,沒有別的辦法刺激觀眾的神經。

2.科幻小說

太陽底下沒有真正新鮮的東西,科幻小說的想象力無法超越柏拉圖給人的認知洞穴。大師的科幻電影,無非就是那些代代相傳的老三樣。好萊塢科幻片的話題集中現象尤為明顯,導演基本是在重復編劇的創意。很多影響深遠的電影都來自於著名的科幻小說,或完全改編自原著小說,或受到小說的壹些著名情節、片段和思想的啟發。僅菲利普·K·迪克改編的電影就有:1981的《銀翼殺手》、1990的《總記憶》、1995的《尖叫者》、2002年的《入侵殖民地》、2003年的《少數派報告》和《記憶破解》。美國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經典作品也被大量搬上銀幕,如1966的《奇異潛水》、1999的《變人》、2000的《黃昏》、2004的《我,機器人》。這也從另壹個側面反映了科幻電影的局限性。

可惜科幻電影的藝術水平明顯不如科幻。目前主流題材的科幻電影,其水平基本上只相當於科幻的黃金時代(30到60年)。壹般來說,90%的科幻題材都集中在少數幾個狹窄的主題上,比如外星生物、人工生命、太空探險、時空異常、機器人等。縱觀近幾年的科幻大片,E.T .,《火星入侵者》,《異形》,《獨立日》,《第五元素》,《地球周圍的火星人》,《黑衣人》等。是反映外星生命的電影。《《侏羅紀公園》》、《第六日》和《哥斯拉》都是反映人工生命的電影。太空漫遊2001,星際迷航,紅色星球,人猿星球等反映太空冒險的電影。時光機、回到未來、時空頻率、蝴蝶效應等。反映時空異常;機械戰警,終結者,機械英雄,人工智能,我,機器人等。是反映機器人的主題...也有壹些電影同時結合了幾個主題,比如《星球大戰》,裏面有太空冒險和外星元素,還有《黑客帝國》,裏面是機器人和時空轉換的結合等等。但是幾乎沒有作品能跳出這個模子。

究其原因,壹方面,這些科幻題材更適合搬上銀幕;另壹方面,從商業角度來看,這些話題成為了大眾消費和票房召喚的符號,更容易引發人們對電影的期待和熱情。如果壹部電影是壹個鮮為人知的太空物理題材,那麽導演必須加入足夠的噱頭來吸引眼球,比如《太空旅行大冒險》中不小心掉進黑洞邊緣。

3.人物扁平化DOLCN.com。

科幻電影的另壹個特點是人物塑造和表演的千篇壹律的傾向,很少對人性進行深入的揭示和反思。

在大多數科幻電影中,壹般都有壹個全能的超級英雄,而這個超級英雄的大部分位置都被男性占據,女性只是作為點綴和陪襯。比如《黑客帝國》裏的尼奧,《少數派報告》裏的喬恩,《我,機器人》裏的斯布納偵探...他們天生擁有常人無法比擬的敏捷和智慧,總是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他們沒有深刻的個人動機,但生來就是被迫害者和叛逆者。他們沒有復雜的情感鬥爭,也沒有令人信服的人格...不過這對科幻片的票房收入和觀眾認可度沒有影響。

相反,如果壹部科幻片用大量的筆墨去反思人性,刻畫人物,很可能會被視為低成本的三流科幻片。比如1996的《星艦》,劇情非常簡單,只有壹行文字陳述了人類與巨大昆蟲的戰鬥過程。其人物基本屬於頭腦簡單的熱血炮灰和場景成分,但票房卻賺得盆滿缽滿,至今被影迷列為科幻片經典之壹。2003年,《星艦2》花了大量的膠片來刻畫壹個反主流的角色。角色很豐滿,但場景很平淡。結果被認為是年度最失敗的作品。

而且科幻片甚至允許主角缺席,主線模糊。經典科幻作品《太空漫遊2001》充斥著長篇大論的科幻場景和細節描述,人物關系和性格描述幾乎為零。其主旨據說是揭示人類科學發展的核心奧秘,充滿神秘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

當然,類似的科幻電影模式已經改變,好萊塢也在不斷豐富人物的食譜。黑衣人的黑白搭配,黑客帝國的種族拼盤,星球大戰的ET秀...角色轉變越來越新穎。但是,這裏的人物依然是場景的調料,主角依然是性格單純的英雄...否則就是搶場面的劇。

4.科幻夾克和審美刻板印象

其實好萊塢的科幻電影大多只是披著科學外衣的普通劇。導演對恐怖片、動作片、災難片、喜劇片的內容進行修改,使之看起來像科幻片,其本質的敘事結構和元素配比延續了其他類型的電影。

比如恐怖片和科幻片的結合——這種結合模式是最古老的,也是最自然的——人類總是對未知有著不合理的恐懼,而科學的本質就是探索未知。從第壹部科幻小說《弗萊肯·斯坦》開始,各種科學怪獸就以它們猙獰的面孔賺足了觀眾的眼球。從魔鬼到鬼魂,從機器到巨猿...從UFO熱潮興起的幾年時間裏,外星物種取而代之,用更加神秘詭異的面孔威脅著觀眾。票房大片《異形》系列是科幻和恐怖的典範。

科幻包裝的動作片也很常見。幾乎每壹部科幻電影都有大量的打鬥場面,以至於人們往往不知道電影《007》中的某些情節是科幻電影還是動作電影。其實科幻電影基本上是脫不了動作元素的。或許它們之間唯壹的區別就是誰為誰服務——是科幻元素裝點動作片,還是動作噱頭為科幻電影服務...歸根結底,這兩者其實沒有什麽區別。

還有和災難片結合緊密的科幻電影,比如《後天》、《天地碰撞》。從未發生過的災難往往比真正的災難更有吸引力和影響力——冰河時代的突然到來,彗星的意外撞擊...好萊塢特效讓所有天災人禍都出奇準確地發生在紐約曼哈頓附近。

還有科幻加喜劇、科幻加愛情、科幻加偵探等其他模式...只要制片方願意,科幻成分都可以加到鍋底。

[編輯此段]評論文化藝術

1.現實關切的轉移與模糊

奇幻電影從誕生之日起,就遠離了具有現實意義的社會題材,遠離了真實的社會矛盾和人性悖論。就像每個時代都有學者和幻想狂熱者壹樣,在當今世界的科技背景下,人們也需要壹些超現實的夢境,在高度緊張的生存競爭中寄托自己的遐想。科幻無疑取代了過去神話的社會功能,電影成為新的精神流放地。科幻小說營造的幻覺,讓觀眾暫時脫離現實世界,獲得壹瞬間的超脫和升華。

正如瑪麗·奧布萊恩描述科幻電影的誕生:

“壹種新的藝術誕生了,這是壹種由自己的巫師在黑暗的房間裏表演的部落儀式,它帶領觀眾進入壹種放松和半睡眠的狀態,就像莎士比亞在《仲夏夜之夢》中描述的那種夢:

睡眠有時會閉上悲傷的眼睛,

把我和周圍的人分開壹段時間。"

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幻電影對現實關註的模糊化,可以轉移人們對現實的不滿,把理想寄托在遙遠的未來,壹定程度上減少了社會的不穩定。

這個時代,世界上留給幻想的領域已經所剩無幾,但人類終究有超脫現實的需要。在科幻片的世界裏,受過良好科學教育的人,被稱為最沒希望的人,據說是沒有信仰的。在科幻小說的催眠下,他們嚼著口香糖和爆米花入睡。

2.神聖科幻小說

這些評論可能有些言過其實,但科幻片不僅僅是娛樂,還有詩意和神性,更適合放松當下的人類主體。上帝死了,科學還活著,那就讓科學代替上帝,讓新的神話傳說拯救人類的靈魂吧。

四、案例分析

參考資料:

瑪麗·奧布萊恩,電影表演

約翰·巴克斯特電影中的科學幻想

曾耀農《論科幻電影》

盧春燕對類型電影的理解

張東林科幻電影:在幻象與本體之間

於吉的電影的壯觀性質

黨浩對類型電影的探索

李瑞光趙方對好萊塢電影不同敘事結構的刻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