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膽囊切除了,膽囊濃縮功能喪失,肝臟分泌的膽汁如涓涓細流不斷排入十二指腸。大量進食油膩食物,肝臟不可能壹次釋放大量膽汁幫助消化,膽汁就會相對缺乏,食物中的脂肪得不到充分消化,容易產生腹瀉,這種腹瀉稱為“脂肪瀉”。
2、術後予禁食補液、預防感染等治療
重點觀察腹部、血尿澱粉酶等變化。如無並發癥,EST術後3~5d行LC。如術後並發血澱粉酶壹過性增高(僅血澱粉酶高於正常而無腹痛、嘔吐者)、急性胰腺炎(高澱粉酶血癥加劇烈腹痛、嘔吐等癥狀者)、乳頭切開處出血等,待癥狀消失後3~5d行LC。
3、蛋白粉對手術後的病人恢復有很好的作用,可以加速傷口愈合,補充病人所需的各種營養.飲食上吃些易消化的東西.
膽囊炎等病切除了膽囊的患者,術後要註意自我保健,以防繼發大腸癌。膽囊切除後,可使大腸癌發病率上升,主要是因為膽囊被切除後,體內的次級膽酸進入腸道增多,刺激結腸黏膜增生,從而增加患結腸腺瘤和結腸癌的危險性。因此,膽囊切除患者要多參加體育活動,促進腸蠕動;要多吃些富含纖維素的蔬菜、水果和粗糧,保持大便通暢;控制體重,避免肥胖;多食鮮奶和奶制品,牛奶中豐富的鈣和維生素A、D等,能抑制或減少膽酸的分泌。此外,經常觀察大便的狀況,如有無出血及大便形態改變等,以便及早發現。
膽囊是人身體裏儲存膽汁的場所,不斷地將肝臟分泌的膽汁儲存起來,並加以濃縮,在進食的時候,膽囊通過自身的收縮,將濃縮的膽汁排入十二指腸,以幫助消化脂肪。如果膽囊因諸如膽囊炎、結石、息肉、膽囊癌等種種原因不得不被切除時,人們將面對因膽汁得不到調控而引起的生理狀態的改變。這時,膽汁將持續進入十二指腸,而在人們進食時卻又不能得到足夠的膽汁來幫助消化,會導致消化不良的癥狀出現,如腹部不適、腹脹、腹瀉等。膽囊切除術後應註意以下幾點:
1.飲食指導選擇易消化的食物。手術後近期,盡量減少脂肪及膽固醇的攝入,不吃或少吃肥肉、油炸食品、動物內臟等,如果因口感需要可適當用壹些橄欖油來烹制食品。要增加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以滿足人體新陳代謝的需要,如瘦肉、水產品、豆制品等。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的食物,如新鮮水果蔬菜等。養成規律進食的習慣,並且要做到少量多餐,以適應膽囊切除術後的生理改變。消化不良的癥狀大概會持續半年左右,隨著時間的推移,膽總管逐漸擴張,會部分替代膽囊的作用,消化不良的癥狀也就會慢慢緩解。這時飲食也就能逐步過度到正常了。
2.心理護理膽囊切除後要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避免焦慮、憂郁等不良情緒。術後兩三個月內,可以進行像散步這樣的活動,以促進機體的恢復。
3.定期復查遵醫囑服藥並定期到醫院復診,遇有不適應及時就診
膽囊炎做了膽囊切除術,壹般有40%~45%的病人療效滿意,癥狀消失。但是少數病人手術後原有的癥狀仍然存在,或經壹段時間緩解後原有癥狀又復發,還有的出現新的癥狀,這些統稱為“膽囊切除術後縮合征”。
患膽囊切除術後綜合征的病人出現上腹部疼痛、絞痛樣發作、黃疸、怕冷發熱、惡心、嘔吐、憂郁、焦躁以及進行性體重減輕等胃腸道癥狀及全身癥狀。膽囊切除後有2%~8%的人出現這種癥狀。
膽囊切除後,由於膽道動力紊亂和膽汁流動異常,使膽管系統的功能障礙。另外,壹些病理原因也起主要作用,常見的因素有:
肝內、肝外膽管殘留結石,特別是膽總管下端殘留結石,或再生結石。膽囊管留置過長出現膽囊管殘株炎;膽管或奧狄括約肌損傷、狹窄;原發病術中未予處理,如潰瘍病、食道裂孔疝、慢性胰腺炎、胃炎、肝硬化、壺腹周圍器官腫瘤;壹些精神因素等。
術後出現上述表現,應分析病因並給予治療。如果檢查有器質性病變,殘留結石(尤其發生在膽總管者),壺腹周圍腫瘤,或膽總管梗阻,應再行手術治療。
膽囊切除術後飲食方面應註意些什麽?
切除膽囊以後,人體會發生壹些變化,這些機體的代償性變化是適應消化的需要。這壹過程大約需要2~3個月的時間。在這段代償、適應的時間裏,消化吸收脂肪的功能會暫時受到壹定的影響。為適應這種改變,膽囊切除的人,吃脂肪的量要適當地加以限制(即所謂低脂飲食),可以采取少吃多餐的辦法,尤其不宜壹次吃太多的動物脂肪食物,如肥肉、豬蹄等。2個月以後,根據對食物的反應,也可以逐漸適當增加壹些脂肪食物,由少到多,如有不舒服,再酌情減少或暫時不吃。經過壹段時間適應後,對脂肪食物也就不會有任何反應了。